因父親擔心孩子在外溜達容易學壞,當同齡人都在玩樂時,十多歲的曾煥樞就起早摸黑到父親的藤器店裡幫忙製作藤椅和送貨,不知不覺就掌握了藤製家具的手藝。
後來,父親身體抱恙,曾煥樞毅然接手生意,沒想一做就是60年,儘管已年過70仍不想退休,「只要健康允許,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曾煥樞14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手藝。(圖:關美玲)
14歲開始學手藝
位於紅山中1巷第122座的「曾美利藤器」家具店於1948年成立,專門售賣傳統手工製作的藤製家具如藤椅、藤桌、藤架及籃子等。掌舵人曾煥樞告訴《8視界新聞網》,生意是他的父親一手創辦的,他是第二代,50多年前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生意後就一直做到現在。
曾煥樞說,他14歲時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手藝。「當時的社會比較複雜,父親擔心我們出去會學壞,就叫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到店裡幫忙,開始學做一些簡單的圓圈、椅子等。」
就這樣,他不知不覺就掌握了手作藤器的手藝。後來,他的父親病重,他不忍父親辛苦,就毅然把生意接手過來,堅守至今。
曾煥樞制藤約60年。(圖:關美玲)
藤製家具耐用是優點也是缺點
曾煥樞說,新加坡的藤業在1970年到1980年代末非常蓬勃,除了本地家庭爭相購買藤製家具外,許多西方國家的人也喜歡從我國訂購藤器。可惜到了1990年代,店裡就不再收到外國訂單了。
他說,七八十年代的本地家庭都喜歡購買藤製家具。「當時的需求都是一張三個位和兩個單人的,加上一張桌子,放在客廳剛剛好,都會這樣購買一整套。」
不過,隨著本地的居家空間越來越小,新一代人也比較喜歡新穎款式的家具,藤製家具就越來越少受人青睞。
此外,藤製家具輕巧耐用,顧客可以安心使用二三十年,曾煥樞笑說:「藤製家具輕便耐用,但也因為太過耐用了,我要再做你的生意,要等二三十年,可是我們有多少個二三十年?」
曾煥樞說,藤椅非常輕便耐用。(圖:關美玲)
無人傳承 有人拜師學藝都熬不過三天
本地的藤器市場小,日常用的一些藤器也多數直接從外國進口,加上肯拜師學藝的人寥寥無幾,使得本地的藤器製作工匠越來越少。
曾煥樞坦言,他沒有接班人,幾個孩子沒人願意接手,他也不鼓勵他們繼承他的生意。
「我們這個行業已經走到黃昏了,我的感覺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對這個行業不感興趣,因為時間太長,還有就是我們的工資,因為是手工的,都是很慢製造出來,所以他們的收入會受到影響,過不了活,雖然有些人說想要學,但不到三天就不見人影。」
儘管如此,他對於沒有接班人這回事並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將來退休後無法再幫老顧客修理陳年藤椅。
「很多老顧客對藤製家具很有感情,壞掉了都不忍丟棄,終於找到我可以幫忙修理好,他們都非常高興,他們開心,我也高興。我看我會做到我的健康不允許我再做,我就收掉。只要我的健康還好,我還是會繼續做下去。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事,只要我能夠做,我就是一定要做下去。」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