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3月23日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逝世七周年,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治国理念塑造了今日的新加坡,他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稳定的政治环境。本文节选了《学者谈李光耀》的其中几章,深入了解李光耀的治国之道如何塑造出今日的新加坡。
本文出自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学者谈李光耀》一书中。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1923)作为国家领袖,忧心忡忡,生怕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把国家的稳定、增长和繁荣视为理所当然”。他担心他们因此失去了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的意志,因此发而为文,不少写于他在本世纪初出版的两本《李光耀回忆录 —— 1923–1965 及 1965– 2000年》之中;在第二本《回忆录》的中文版(台北世界书局)序文中,作者特别指出它“收录的是我和同僚们所面对的难题,以及我们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新加坡从一个只有二百多万人的毫无天然资源更乏经济活力的殖民地,独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有效管治,成为今天人口近五百万的亚洲经济重镇,长期主政的李光耀当然有许多宝贵经验可传诸后辈,《回忆录》因此弥足珍贵。
可是,近十年来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李显龙内阁的平均年龄只有五十三岁,李光耀恐怕“坐享其成”的年轻干部持国可能出偏差,因此在八十五岁的高龄,以“内阁资政” 的 身份,于 2008 年 12 月至 2009 年 10 月之间,接受该国《海峡时报》七名新闻工作者十六次总共长达三十二小时的访问 ;这些访问,原先也许只想作 “内部参考”,供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干部及政府官员学 习,惟李氏后来慨然答允把之辑成专书,这便是本文要介绍 的《新加坡赖以向前发展的硬道理》 ( Lee Kuan Yew: 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 ;下称《硬道理》)。
非常明显,李光耀希望通过让“老中青”(最年轻的一位仅二十五岁)的记者们畅所欲问的访谈,以闲话家常的语言把他的治国理念和经验和盘托出,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新加坡人的教材,希望他们“忆苦思甜”,了解开国先辈们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新加坡从第三世界殖民地提升至第一世界富裕国家!李光耀官式及非官式统治新加坡五十多年,是国际政坛公认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政治家(Statesmen)之一,不管你是否认同他的管治手法,他的《回忆录》和《硬道理》, 是创造新加坡奇迹的宝典,相信在二十一世纪会发挥重大影响。
“新加坡共识”,据5月24日《外交政策》双月刊的〈李光耀斯坦千秋万世〉(P. Khanna: Lee Kuan Yew-istan Forever)的解释,第一是“管理国家如经营私人企业”,以新加坡的例子,她仿效的私企为英荷蚬壳石油,这即是说,该国的政府结构、人才选拔培训及以物质为奖励的体制,皆向“蚬壳” 取经,结果新加坡公务员薪津与廉洁之高,俱为全球之冠;第二是新加坡福利政策与欧洲福利国不相伯仲,这包括全民医疗保险、低免费的教育制度,同时制订一系列“方案”, 以激励人民规行矩步及专心致志工作等,等于让人民成为新加坡公司的“持份者”(stakeholder),即新加坡属于全体新加坡人。李光耀这种“治国理念”,受他在伦敦经济学院(LSE) 的教授、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不肯从政的工党理论家) 拉斯基(H. Laski, 1893–1950)影响甚深。新加坡的现况看起来有点像社会学家贝尔和狄 - 沙立特在快将出版的《城市的精神》——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感自豪(这与“民族主义”有一线之别,后者极易发展出排他性和外侵性的大国沙文主义)。“市民主义” 也许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主义”!
在《硬道理》的〈前记〉中,李光耀除再重申他要把治理新加坡的经验传授给三十五岁以下的国人,希望他们从而了解新加坡今日之成就得来不易之外,还透露了一宗发 生于 1991 年的 “军事意外”,是年 8 月 9 日新加坡国庆日,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军队在邻近新加坡樟宜机场马来西亚柔佛州 的 Kota Tinggi 地区进行联合军演,伞兵空降、炮声轰轰,由 于国庆阅兵仪式动用了大量军队,新加坡政府只好全国警 戒,以防万一。李光耀不相信马、印会入侵新加坡,但在家门外军演,威胁性强,且此举似在测试新加坡的底线。来自邻国的军事恫吓,加强了李光耀建立一支进可攻退可守的精 锐空军 ( SAF )的决心,但购买飞机、训练空军,非有旺盛繁 荣且不易受外围因素冲击的经济基础不可,这意味新加坡不仅要建立持续发展的行业(工业及服务业),还得吸引外资投入及各国精英赴该国工作 ……。 经济和国防息息相关,这 即是说,要不断更新武备和培训军事人才,无钱不行。
新加坡现财政年度的国防开支达一百二十亿八千万坡元,约占GDP 6%;新加坡人口不足五百万,常规军近七万二千人(后备军人三十五万多),其中包括空军一万三千五百多人、飞机(包括F16)四百二十二架,“阵容鼎盛”,目的不在扩张领土而在发挥阻吓力量。显而易见,这些年来, 马来西亚已无入侵新加坡的打算,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新加坡才有机会在不必担心国家前途的安定环境下从事经济建设。
香港人喜欢和新加坡作比较,表面上,这两个英国前殖民地有颇多相似之处,其实本质上南辕北辙,大不相同,举其荦荦大者,香港既没有国防问题,外交上亦不必自己打拼,这意味仅军事及外交开支,香港便省了一大笔,那不仅令香港财政很易便有盈余,而且有安定前景,便能够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可惜政务官出身的特区领导人,缺乏胸襟与前瞻性,对中国政治完全外行(其中文程度令人怀疑能否读通北京的文件及领悟其背后的含意),事无大小,揣摩京意后才制定策略,结果处处碰壁,且因此拉阔港人与北京间的鸿沟。观乎目前的情势,新加坡终有一日会取代香港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