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正不斷建立其作為自然之城的聲望,新加坡的設計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即體現綠色空間的重要性。在雨後春筍般不斷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中,在整個城市中編織自然,以多種形式(如綠色屋頂、層疊的垂直花園,長滿植物的蔥蘢牆壁等)將綠植安插進其中,是城市規劃師和建築師們做出的深思熟慮的決定。
本文將探討新加坡為創造一個更具生物多樣性的城市和國家而採取的開創性行動,以及這種舉措,如何為其他擁有相似藍圖的城市提供靈感和示範。
景觀設計事務所安博戴水道(Ramboll Studio Dreiseitl)同新加坡政府的法定機構——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Board),在創造新加坡這座如今充滿生物多樣性的花園城市方面,發揮了領導作用。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的Yun Hye Hwang和Future Cities Lab研究,目前集中在探索如何通過科學、設計來塑造可持續的城市和居住系統。新加坡在COP26會議之後,在努力創造一個更綠色的城市環境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雖然其綠化新加坡的舉措,最初是側重於給這個城邦國家一個獨特的、有意為之的理想形象,但如今,這種方法,因其能夠解決圍繞城市熱的問題、協助可持續水管理、和改善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而受到廣泛青睞。一些已經實施的項目在繼續處理這些提出的問題,並提供可持續的設計方案,以進一步推動城市的 "綠化"。
Kampung Admiralty, designed by 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and WOHA. Image Courtesy of WOHA
碧山-宏茂橋公園(Bishan-Ang Mo Kio Park)由安博戴水道設計,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中心地帶公園之一。作為急需的公園升級,和公園邊的加冷河道擴容計劃的一部分,我們開展了將曾經實用主義的混凝土河道改造成自然化的河流,為社區創造新的休閒空間的工程。
「該項目旨在最大限度地收集島上自然落下的水,同時創造一種貫穿幾代人的主人翁意識,因此人們會自發地保護自然環境。」—— 里奧納德·安,設計總監
該項目是 "活躍、美觀、潔凈水域"(ABC Waters)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是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的一項長期舉措,旨在將該國的水體從其排水和供水的功能之外,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新空間,供社區凝聚和娛樂。
Therapeutic Garden at Jurong Lake Garden. Image Courtesy of National Parks Board
」該項目鼓勵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鳥類和水獺等在該空間定居,因為它是為人和自然和諧共存而設計的。當人們感到與自然更親近並希望保護它時,這就是成功的親近自然的設計——利用自然給人們帶來活力和動力,讓他們像我們的祖先一樣,與自然重新聯繫起來。「 —— 里奧納德·安,設計總監
安博戴水道還負責了裕廊湖花園(Jurong Lake Gardens)的開發,這是新加坡第一個位於中心地帶的國家花園。占地 53 公頃的湖濱花園旨在恢復沼澤和森林的景觀遺產,作為休閒和社區活動的開展地。該設計讓人聯想到,為恢復裕廊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Kampung Admiralty, designed by 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and WOHA. Image Courtesy of WOHA
安博戴水道的最新一個項目是新加坡海軍部社區(Kampung Admiralty),這是在一個屋檐下彙集了眾多方案的旗艦式項目。該建築方案建立在一個分層的 "club sandwich" 方法之上。在住房開發的設計中,大量的綠色植物成為社區放鬆和加強彼此關係的理想場所,其植樹策略包括生物多樣性、葉子和果樹等。
Oasia Hotel Downtown, designed by WOHA and STX Landscape Architects. Image Courtesy of WOHA
Future Cities Lab Global旨在加強新加坡和瑞士在研究、理解和積極應對全球環境可持續性挑戰方面的能力。科技與設計大學的 Thomas Schröper 教授評論道:
「因其人口密集,發展壓力極大,使新加坡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唯一能走的路就是向上,成為一個垂直的城市。在過去的 10 年中,政府出台了鼓勵綠色建築的新政策,在新加坡有許多有趣的案例——在建築內部,以及在建築師部署的城市設計策略中。」
Future Cities Lab 的研究繼續專注於綠色建築的環境性能,改善城市氣候,通過冷卻協助解決過熱的問題,並衡量對生物多樣性的積極影響。他們認為,實現 「自然之城」 的主要挑戰,是讓公眾接受人類需要與其他生物共存這個事實。
Ventus Naturalised Garden, NUS, designed by Yun Hye Hwang.. Image Zi En Jonathan Yue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Yun Hye Hwang正在不斷探索學術研究成果,與城市綠化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應用之間,不斷增長的可能性,她認為綠色空間對於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校區的 Ventus 自然化花園(Ventus Naturalized Garden)是替代景觀技術的一個典型例子,它讓植物自發地在現有單調的校園草坪上長滿,而設計上的干預卻很少。它提供了林地公園和次生林之間的連接,表明即使是一小塊土地也可以容納各種植物,同時仍然是城市範圍內生態網絡的一部分。
The Giving Garden @ Kim Tian West, developed by the Tanjong Pagar-Tiong Bahru Citizen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Kim Tian West Residents' Committee, the National Parks Board and the Tanjong Pagar Town Council. Image Courtesy of National Parks Board
2021年,新加坡政府啟動了 "Green Plan 2030",這是一項全民運動,旨在讓每個新加坡人都參與其中;激發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以幫助新加坡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Green Plan 2030 的一些關鍵項目包括為自然公園多留出 50% 的土地(約 200 公頃),這些自然公園都將存在於每個家庭 10 分鐘的步行範圍內,並致力於在全島多種植100萬棵樹,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人們享受更清潔的空氣和更涼爽的樹蔭。
新加坡國家公園管理局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 "綠化 "其道路和基礎設施,將國家的公園和花園,改造成邀請每個人休閒放鬆的空間,並劃出核心生物多樣性區域,以保護新加坡的本土生物多樣性,其願景是創建一座花園中的城市,並提高社區的整體福利。隨著新加坡不斷向自然之城過渡,親生物的設計方法,對於恢復生境和確保廣大社區參與維持國家綠化工作至關重要。
Bukit Batok East Park Connector. Image Courtesy of National Parks Board
「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綠色的城市之一。我們所擁有的鬱鬱蔥蔥的城市綠化,是過去幾十年來為綠化新加坡所做的持續和專注努力的結果。」 —— Damian Tang,國家公園管理局高級總監/設計
繼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極端天氣高發等挑戰之後,為今世後代建設一個更加宜居、可持續和具有氣候適應性的新加坡的需求在日益增長。國家公園管理局還在其各個綠地上開展了超過 3500 個教育項目,這些項目是使社區能夠更接近自然和促進精神健康的關鍵。Tang 分享說,」自然之城「 的願景是國家城市規劃的下一個方向。
People Taking Part in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Image Courtesy of National Parks Board
「在國家公園局,為將新加坡轉變為一個自然之城,我們準備了五個關鍵戰略:保護和擴展新加坡的自然資本;在花園和公園中強化自然;將自然恢復到城市景觀中;加強新加坡綠色空間之間的連通;大力發展獸醫護理、動物和野生動物管理。」 —— Damian Tang,國家公園管理局高級總監/設計
到目前為止,新加坡幾乎有一半的土地被綠地覆蓋,許多公民在封城期間受益於建立的公園,在病毒大流行最嚴重的時期最為顯著,這些公園作為綠肺,在密不透風的城市環境中,給民眾以呼吸和鍛鍊的機會。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