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阁组屋的野鸡群。(海峡时报)
作者 侯佩瑜
你以为只有对抗冠病疫情这种棘手问题需要成立 task force(工作小组)来解?近日本地也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来管理居民区内自由生长的野鸡、应付鸡啼扰民的问题。
这个在世界各国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新加坡是尤其“鸡手”的问题。
在2020年1月22日,我国政府成立了跨部门冠病抗疫工作小组,动员所有相关的政府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汤申路野鸡扰民的情况,要追溯到2017年。
那一年,农粮局接获汤申新民阁组屋一带约20起有关野鸡扰人清梦的投诉后,迅速捕捉了24只野鸡,并将它们人道毁灭。
岂料这一举措竟引发坊间热议。一些居民表示惋惜,不能再让年幼小孩欣赏;一些感叹甘榜(乡村)精神不再;一些则认为当局太残忍了,应送它们去飞禽公园或动物园,给野鸡们留一条生路。
当局为了平息部分动物爱好者的怒气,还特地以“自然学”的角度解释说,这么做除了解决噪音问题,也为了预防禽流感,以及减低野鸡与新加坡的土生动物、国家濒临绝种的红原鸡(Red Junglefowl)杂交繁衍的可能性。
两年后(2019年),当局又收到有关野鸡的投诉。
那次,农粮局听取民意,让区内居民投票自行决定野鸡的命运,是留下还是迁置。最终超过1000人投票,九成表示要与野鸡为邻。
不过,2020年野鸡数量激增,从20只增加到四五十,鸡啼声又扰民了。当局不再赶尽杀绝,而是将区内的10只野鸡送到实里达的景观花圃。
又是扑杀、又是民主投票为鸡请命、又是迁置,当局劳师动众,似乎始终无法满足全部居民的要求。
毕竟这是动物爱好者,和较不喜爱动物者之间的持续磨合问题。
(海峡时报)
最近几个月,新民阁第441座组屋至455座组屋又出现野鸡扰民问题。有居民称整天受鸡啼困扰,有时甚至凌晨2点也能听见啼叫声。
根据国家公园局今年三月的调查报告,区内目前共有69只野鸡,比2020年的50只还多。
这次,当局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重点在于通过教育公众,来控制野鸡的繁殖数量。
于是,这次更大阵仗地成立了工作小组来解决这个困扰了居民五年的问题,一起寻找适当的方式去管理当地的野鸡。
工作小组的成员来自:
国家公园局(野生动物管理高级署长吕福明博士)
汤申新民阁居民委员会
关爱动物研究教育协会
碧山—大巴窑市镇理事会
关注野鸡状况的居民等
有网民就关心,这个工作小组的成员是否有鸟类学家的代表,或是懂得以自然方法应对野鸡的专家,毕竟野鸡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海峡时报》报道,过去三个月,小组已推出多管齐下的措施:
在靠近组屋的大树上盖网,防止野鸡半夜飞到居民窗边的树上;
定期在区内捡鸡蛋,来控制野鸡的繁殖;
鼓励区内居民参加有奖寻蛋活动;
呼吁公众不要随意喂食野鸡,因这被认为是导致过度繁殖的原因之一。
在靠近组屋的大树上盖网,防止野鸡飞靠近居民。(海峡时报)
该区也推出寻蛋活动,让居民积极地第441座组屋至455座组屋周围找鸡蛋,还能换取一份小礼物。居民只需填一份表格,附上鸡蛋图,就能领取奖品。(海峡时报)
国家公园局提醒公众,为避免过度繁殖和对居民造成不便,吁请公众不要随意喂食野鸡。鸡只能在栖息地自行寻找食物,无需靠人类喂食生存。(海峡时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