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增8164+4 | 目擊新加坡: 700多天以來重啟十人堂食,戶外不戴口罩

2022-03-30

3月29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新增確診8164起,含本土病例8009起、境外輸入155起,累計108萬5094起。死亡病例新增4起,累計1258起。

本期報道包括:

一、新加坡開放了!

二、昨新增4起死亡病例,一人為20歲至39歲青年

三、ICU重症增至25人;普通輸氧增至92人

四、普通型病例增至600人

今天,是新加坡700多天以來首次開放十人堂食。

這700多天以來,新加坡的堂食限制經歷了好幾個階段。

史無前例,2020年4月7日,代號為「CB斷路器」的半封城措施開始在新加坡執行。

但是,早在啟動「斷路器」之前的兩周,2020年3月27日,新加坡政府就宣布,限制堂食,以十人為限。

4月7日,「斷路器」啟動,全面禁止堂食,只能打包帶走。

6月19日,疫情好轉,開放五人堂食。

12月28日,開放八人堂食。

2021年四月,出現德爾塔疫情。5月8日,堂食收緊,以五人為限;八天後,5月16日,進一步收緊,二人為限。

5月16日,再次禁止堂食。

6月21日,恢復二人堂食。

7月22日,又禁止堂食。

8月10日,又一次放寬至五人。

9月27日,又一次收緊至二人。

11月22日,「叒」一次放寬至五人。

2021年底、2022年初,出現奧密克戎疫情,但這次不再限制堂食了。

今天,2022年3月29日,總算開放十人堂食了。

屈指算來,從2020年3月27日限制十人堂食,到今天恢復十人堂食,不知不覺已過去了725天。

這一路走來,從「石頭、剪刀、布」到「High Five」,整整兩年了,餐飲業實在不容易。

但,沒辦法,堂食是病毒傳播的一個最便捷的渠道。

因此,限制堂食,或者用網絡上的一些詞語「研究幾個人吃飯」,確實十分重要,可以「九宮格」,可以「鴛鴦鍋」,可以不封城,但不可以不限制堂食。

新加坡今天除了開放十人堂食,還有幾個重要的解封措施:

一、原本晚上十點半之後不許售酒或堂食飲酒,今起不再限制

二、餐飲場所現場歌舞表演,不再限制

三、餐飲場所如酒吧的足球等賽事的電視直播,不再限制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從今天開始,大型宴會的限制取消,條件是每桌十人為限,每桌之間有至少一米距離,客人不竄桌。

(十人把酒言歡,圖源:3.8bar)

換句話說,慶生、公司慶典、社團活動,都能夠以宴會的形式舉辦了。

(圖源:天豐海鮮)

(圖源:KStar)

戴還是不戴?這是個問題

2020年4月7日,新加坡啟動半封城。

七天之後,4月1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即日起,出門強制戴口罩。

疫情初發的二月,不少人在新加坡搶購一箱箱的口罩、防護服等,連夜空運支援武漢,新加坡是一罩難求。

當時,在新加坡外出戴口罩的人極少,是另類。感覺戴上口罩的,就是病毒的化身。

三月下旬,市面上的口罩供應開始充裕起來。

從4月14日開始,當局下令,無罩不出門,出門必戴罩。

714天後的今天,2022年3月29日,終於迎來「戶外不強制戴口罩」。

走廊、車站、公園等等場所,都不強制戴口罩。

據我們觀察,絕大部分人今早仍是不摘口罩。

人們的習慣是會變的。兩年前戴口罩是另類,兩年後的今天,即便戶外不再強制戴口罩,但是,不戴口罩已成另類。

也有人認為,戴口罩是為了降低病毒傳播,戶外如果沒人,當然不必戴;戶外通風好,如果人不多,人際距離大,當然可以不戴。

就在開放「不強制戴口罩」的前一天,3月28日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個人面簿發文說:「我相信很多人都期待我國冠病措施明起放寬。我們將能有更大組的聚會、再次欣賞現場演出,和在辦公室與更多同事見面。」

他補充說:「人們在戶外可選擇不戴口罩,但我們仍非常鼓勵戴口罩。」

其實,這個衛生習慣不錯。即便將來冠病-19疫情平復了,戴口罩仍有助遏制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

這個新養成的習慣應該繼續。

今天,新加坡眼APP網友「cherrylam」也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雖然新政來了,但上班路上,感覺還是跟往常差不多,總的來說,還是戴口罩的人比較多。」

評論區也有網友表示:「嗯,今天還是和平時一樣。走路的時候,聽到路人都在說口罩,說習慣了戴口罩。」

今天出門,你戴口罩了嗎?歡迎在文末投票~

新加坡3月28日疫情回顧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至3月28日中午1200時,新增確診病例4925起,含本土4813起、境外輸入112起,累計107萬6930起。

昨天通報4起新增死亡病例

其中一人為20歲至39歲青年

衛生部昨晚通報4起新增死亡病例,累計1254起。

在4起死亡病例當中,3人為七旬或以上年長者,各有一人病逝於3月24日、27日、28日;另有1人為20歲至39歲青年,病逝於3月25日。

過去21天死亡病例人數、年齡段如下:

總體病死率降至0.116%

本波病死率維持在0.053%

從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起確診病例,至2022年3月28日,新加坡一共出現107萬6930起確診病例,其中1254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117%降至0.116%。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按病毒株的種類劃分,新加坡經歷了原始病毒波,去年進入德爾塔波,現在是奧密克戎波。《新加坡眼》以1月6日為奧密克戎波的開始,分析此三波的病死率如下:

以上是《新加坡眼》按每一波疫情出現的時間粗略劃分出三個時期。本波疫情病死率維持在0.053%,與前一天同。

上述奧密克戎波只是《新加坡眼》的粗略劃分,其中有一些死亡病例是感染德爾塔株,但死亡時間出現在奧密克戎波期間,所以我們仍劃入奧密克戎波統計。

確診增長率降至0.73

本土病例的移動七天確診人數增長比例,自前一天的0.75降至0.73,意即前一階段每出現100起,現階段則出現73起。

病例增長比例連續27天維持在1.0以下。

在昨天的新增確診病例當中,PCR核酸檢測陽性837人 (17%) ,ART抗原檢測陽性4088人 (83%) 。

新加坡把ART抗原檢測陽性計入確診統計,香港特區也是;中國大陸不把抗原檢測陽性列為確診,但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核酸檢測依然是確診依據。不同地方對「確診」的定義和方式不一。

新加坡衛生部多次指出,只有到指定檢測中心做的ART抗原檢測陽性才計入統計;大量自測陽性病例未計入確診,感染人數實際上肯定更多,因此,確診數據並不能反映疫情全面。當局制定政策的依據主要是重症和死亡,以及醫療資源是否有擠兌風險。

截至3月28日,各級病患的疫苗接種情況如下:

ICU重症增至25人

ICU重症病房有25人,比前一天增3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10人 (+2) ,六旬8人 (=) ,40歲至59歲6人 (+1) ,20歲至39歲1人 (=) ;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按病情分,病危插管有22人 (=) ,輸氧觀察有3人 (+3) 。

ICU輸氧觀察的3人當中,100%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67%已接種加強針。

ICU病危插管的22人當中,23%未接種疫苗,77%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63%已接種加強針。

ICU病房占用率為7.1%。

普通輸氧病例增至92人

普通輸氧病人有92人,比前一天增6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71人 (+9) ,六旬16人 (=) ,40歲至59歲5人 (-2) ,20至39歲青年0人 (-1) ;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在普通輸氧病患92人當中,17%未接種疫苗,83%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46%已接種加強針。

普通輸氧病人使用的是普通隔離病房和面罩式呼吸機,無創,無須建立人工氣道,不插管。

德爾塔感染病人0.8%需要輸氧,奧密克戎感染病人需要輸氧的比例少於0.3%。

普通住院病患增至600人

隔離病房的普通病例600人,比前一天增14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365人 (+8) ,六旬106人 (+13) ,40歲至59歲68人 (+2) ,20歲至39歲24人 (-1) ,12歲至19歲青少年3人 (+1) ,0歲至11歲兒童34人 (-9) 。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在600起普通型病例當中,17%未接種疫苗,83%已完成疫苗接種,57%已接種加強針。

兒童占新增本土病例的14%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年齡分布如下: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393人(-5),六旬470人 (-41) ,40歲至59歲1221人 (-37) ,20至39歲青年1764人 (+129) ,12歲至19歲青少年282人 (+6) ,0歲至11歲兒童683人 (+14) ;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境外輸入病例112起

境外輸入病例昨增112起。

如果沒有出現傳播力更快的變異病毒,相信在未來半年內,境外輸入病例會在每天小几百起的範圍上下波動。

新馬泰印菲五國

奧密克戎波開始緩解

從圖表上看,印尼、菲律賓奧密克戎波已完全緩解,防疫已進一步常態化;新加坡、馬來西亞已過峰值,開始緩解;泰國仍在峰值中,但不再惡化 。

由於馬泰印菲四國疫情基本已緩解,而且不必過於關注每日確診數據,《新加坡眼》接下來不再逐日報道四國疫情數據,但仍會報道疫情新聞。

— END —

編輯:ABC


相关文章

  •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 【GE2025】李顯龍:外國人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觸犯新加坡兩大禁忌
  •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 中國女店長和大馬員工在牛車水大打出手,現場血跡斑斑…
  • 孫燕姿演唱會被嘲「身材走樣、造型隨便」!這才是新加坡的鬆弛感
  • 李顯龍嚴正警告外國人,身份政治在新加坡沒有立足之地!
  • 【GE2025】林瑞蓮:國會需要更多女性議員
  • 【GE2025】失去重要部長將削弱治理能力?梁文輝:行動黨應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