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共部门、网络和银行对账单了解电费和水费。另外,我们也能通过类似的方式获取在餐厅或外卖应用程序购买的食物清单。
食物对碳足迹的影响
当然,这种方式也会不可避免地遗漏掉那些用现金支付的消费活动,比如在小摊上购买食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种消费也会被纳入记录,因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PayLah!等电子钱包了。
你可能想问:我们吃的食物也会对碳足迹带来什么不同影响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食用牛肉产生的碳排放量约是食用富含植物蛋白食物的25倍。鸡肉和猪肉虽然不像豆类那么环保,但它们也比反刍家畜养殖的红肉更加“绿色”。
据淡马锡在新加坡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到2030年,如果新加坡能在本地解决30%的营养需求,采用更健康的饮食,用植物性肉类取代50%的红肉,将显著减少26%的温室气体排放。”
再比如,从巴西进口的一公斤冷冻牛肉从农场到餐桌所排放的碳多达38公斤。相比之下,来自马来西亚的1公斤新鲜鸡肉或新加坡当地养殖的1公斤鸡蛋只会排放3公斤的碳。
使用碳足迹计分卡
尽管消费者可以使用记分卡来了解自己的碳足迹,但我们还要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如年龄、性别或种族。
由于不同的健康状况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大众保持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如果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的调查很可能引起一定的争议。
再者,考虑到数据隐私和敏感性问题也是至关重要。这就像制定信贷和健康记分卡或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对大众进行位置追踪一样,我们也可以制定类似的制度。
如果未来社会真的实现了这一制度,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年度碳足迹进行累计征税,就像征收个税一样——比如说,居民每年的碳排量如果不超过5吨,就可以免交碳税;在下一个阶段以每吨5新元的价格征收;超过这一阶段则以每吨10新元的价格征收,以此类推。大多数人每年的碳排量基本不会超过5吨,因此他们可以每年都不缴碳税。
另外,每年的“碳申报”会与商品的价格分开,比起对超市货架上的每一件商品征收碳税,这种措施或许不太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不平等的碳排放量
其实,如今大部分流入大气的碳都来源于富人阶层 (更不用说过去的碳存量了)。最近,《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居民的平均碳足迹是印度公民平均碳足迹的10倍以上;而美国排名前五分之一的排放者的碳足迹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排名后五分之一排放者的400倍。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发生气候灾害,首当其冲将是贫困者,因为他们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太少。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计算碳足迹,也不征收碳税,全球的贫困者都在为富人阶层买单。
在宣布新加坡将为“绿色转型”实施全新政策时,黄循财部长或许也正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The Business Times
原文标题为Carbon scorecard: informing consumers so that they learn to do their bit
作者:Sumit Agarwal(艾格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经济系及房地产系教授、刘德光杰出讲席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研究所(SGFIN)执行所长;Alberto Salvo,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