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海的有症狀確診病例則為96例(2.1%),無症狀感染者則是4381例,無症狀感染者是有症狀者的45倍,占確診人數的98%。
人民日報梳理的疫情數據顯示,上海一周內報告新增的本土感染者已達1萬2589例。其中,新增有症狀確診者為201例,無症狀感染者為12388例。無症狀感染者數量也是遠超有症狀病例數,占總確診人數的98%。
有別於世界各地,中國呈報的無症狀病例多過有症狀的,不免讓人懷疑數字的真實性。
世界其他地方的疫情均顯示,Omicron的致死率低於早前的其他毒株,其引發的住院率也較低,不過有症狀感染者的比率都比中國呈報的數字高出許多。
譬如英國,檢測雖然尚未系統化,但無症狀Omicron感染者的比例只是介於25%至54%。
上海此次流行的是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的第二代BA.2。中國呈報的有症狀冠病確診者少,加上死亡率很低,今年至今只有兩起死亡個案,給不少中國人帶來希望,紛紛猜測當局是不是可以逐漸放棄「清零」政策了?
先來了解一下為何上海無症狀感染者居多。
一、中國是通過大規模篩檢發現感染者,外國則是有症狀後才檢測
上海市從3月28日起至4月5日分區域分階段「封城」。各區域嚴格封控管理4天,居民至少24小時開展兩次核酸檢測。
僅在3月28日一天,上海就在其封鎖地區的6萬多個站點進行了800多萬次檢測。
當天所發現的4381例確診病例中,3824例無症狀感染者是在隔離管控中發現,其餘是在相關風險人群排查中發現。
澳洲南澳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伊思特曼( Adrian Esterman)告訴《路透社》:
「高水平的檢測自然將發現更多而不是更少的無症狀病例。」
相反地,大多數國家都是採取被動且具針對性的冠病檢測。例如,當病患出現症狀時才接受檢測。這麼一來,自然會發現更多有症狀病例,無症狀者反而可能成為「漏網之魚」。
更何況,如今有更多國家鼓勵國民使用抗原快速檢測自檢,很多人在發現自己呈陽時,無論有症狀還是無症狀,很可能都沒向有關當局申報,全球的疫情數據很可能並不能真正反映出全貌。
二、確診者未出現症狀已被「揪」出來
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高並不僅與病毒本身的特點有關。無症狀者多,也與早期篩查、早發現有關係。大範圍的篩查讓不少患者在感染初期、未出現感染症狀時就被發現、開始隔離。
「今天是無症狀,明天也許就有症狀了。」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上周五(25日)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也說,無症狀感染者是一個時點狀態的概念。今天的無症狀感染者到明天或後天也可能變成輕型或普通型病例。
他表示,仍需關注感染率。例如,上海在3月28日所發現的96起有症狀確診病例中,21例就是此前無症狀的感染者。
三、無症狀是因為Omicron毒性較低、中國當地疫苗接種率高?
張伯禮等專家也表示,奧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較低,再加上中國相對較高的疫苗接種率,可能降低了有症狀感染者的數量。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在3月22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也說,上海市有2200多萬人完成全程接種,1100多萬人完成了加強針接種。本輪疫情感染者絕大多數都已接種,人群免疫力在增強,無症狀感染者比例也會增多。
另外他也指出,上海市本輪疫情感染者的平均年齡40.6歲,中位數年齡40歲,60歲以下的比例占84.5%,感染者總體以中青年為主,他們健康狀況良好,機體抵抗力較強。相應的無症狀的比例也較高。
然而,韓國和新加坡的疫苗接種水平比中國還要高,但這兩個國家在經歷奧密克戎時,有症狀的病例都更多。上述說法的可靠性,值得商榷。
四、國外有症狀病例是「冠病與感冒」的結合體? 有學者認為,也有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病例中發現的許多有症狀者,其實症狀是由冠病與感冒病毒「合併感染」所引起。畢竟特別劇烈的普通感冒菌株經常以類似於冠病的方式出現。
研究人員說,自冠病疫情暴發以來,包括流感在內的其他傳染病的染病率都明顯下降。但這也許只是因為世界各地的防疫限制所致。隨著防疫措施的放寬,「合併感染」的病例或許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