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萌生離去之意 緊跟中國大陸「清零」的香港恐失金融中心地位?

2021-11-03

究竟該「與冠病共存」,還是堅持清零,全球多數重要經濟體幾乎都已有了定論。

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自然與中國大陸一樣,成了堅守清零政策的異數。

不過,香港政府的這項選擇,似乎在一步步侵蝕其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導致在港營運的外國企業撤離當地,轉而遷往防疫措施已相對鬆綁的新加坡和韓國。

跟著北京走,早日與中國大陸開放通關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年10月的一番談話似乎預示著,港府「並不那麼在乎」對其金融中心至關重要的國際商業活動。

當時她說,恢復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免隔離通關,比國際旅遊和國際商貿來得更重要。

「中央要我們做什麼措施、改善什麼程序,我們全部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換言之,中國大陸一日堅持清零,香港也將蕭規曹隨。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當局會在近期內改弦易轍。

港府認為,只要跟著北京走,就有可能早日和中國大陸開放通關。

林鄭月娥定調,和中國大陸通關是重中之重。(法新社)嚴格防疫措施讓外資吃不消 香港在冠病疫情暴發後長時間維持著全球最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大多數國際旅客入境當地後,必須在檢疫酒店進行14天至21天的隔離。

儘管如此,香港近幾個月來仍不斷收緊相關防疫措施,最新一例是從下周五(12日)開始,撤銷絕大部分豁免檢疫類別,包括取消一些商界高層豁免隔離的待遇。

在港外商對於當地相較於亞洲其他城市來得更長的入境隔離限制已多有怨言,認為港府此舉將進一步趕跑國際商業與投資。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說,香港美國商會(AmCham)會長早泰娜(Tara Joseph)和歐洲商會主席高飛(Frederik Gollob)一致認為,香港堅壁清零的防疫政策將對商業情緒造成重大衝擊。

美國商會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40%的商會會員坦言他們有可能離開香港。

另外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最新數字,以香港作為總部的美國公司數目按年減少一成至254家,為18年的最低紀錄。

香港目前仍是全球防疫措施最為嚴格的經濟體之一。(法新社)新加坡、韓國或成外資企業下一站 早在冠病疫情暴發前,2019年民主派風起雲湧的反修例運動,以及2020年7月開始實施的港版《國安法》,已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外資企業對港的信心。

如今,隨著香港遲遲沒有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一些外企已開始討論把業務遷往新加坡或韓國。

新加坡或韓國首都首爾將是這些外企的首選目的地。除了營商環境比政治體制日漸收緊的香港來得友善之外,更重要的是新加坡與韓國在防疫措施方面都已作出了大幅度的鬆綁。

其中,新加坡至今已經宣布和19個國家展開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VTL),其中不乏美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

外界認為,作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競爭者,一旦新加坡等選擇「與病毒共存」的國家得以控制疫情並持續開放,而香港卻持續採取嚴格防疫措施,那後者的國際城市地位勢必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被取代。

新加坡有望成為外企撤離香港後的下一站。(法新社)堅持清零恐丟失金融中心地位 針對為何堅持和中國大陸「貼近」的清零政策,林鄭月娥給的理由是,在香港設立公司的外國企業都在中國大陸有業務,因此恢復和中國大陸通關,讓後者有辦法從香港前往大陸視察和洽談生意更為重要。

不過,一些分析則指出,這種做法的政治考量大於經濟考量。除了可能因此丟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最終也有可能落得兩頭不到岸,即不能與國外互開邊境,又不能與中國大陸通關。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學者李兆波直言,即使香港和中國大陸恢復通關,通關初期必然會有限制,也會有熔斷機制,經濟效益未必會像港府宣示的那麼多。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嚴忠則認為,港府在思考防疫政策的有效性時,不應該忽略政策執行本身要付出的巨大社會經濟成本。

「如果不把這些成本考慮在內,單從病例本身多少來看政策的有效性的話,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

他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將為其清零政策付出外資企業外流的經濟代價,且清零政策執行的時間越長,代價越大。

上個月,林鄭月娥在她任內最後一次施政報告中,曾哽咽表示「相信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由於政治局勢丕變,香港也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移民潮,大批香港專業人士移居海外,雪上加霜。

香港會否繼續成為「祖國的掌上明珠」仍未可知,但其「世界東方之珠」的地位,恐怕已是岌岌可危。


相关文章

  • 泰國發生嚴重連環車禍 7人死亡40人受傷
  • 選舉局發出證書與準則 逾275萬選民可投票
  • 激烈競爭製造危機感? 本屆國會朝野議員在各方面都更「積極進取」
  • 吸電子煙後全身熱上車吹冷氣 馬男失去知覺口吐白沫斃命
  • 泰緬邊界與毒販兩度交火 泰軍擊斃兩毒販繳獲毒品
  • 吸電子煙後全身熱上車吹冷氣 馬男失去知覺口吐白沫斃命
  • 激烈競爭製造危機感? 本屆國會朝野議員在各方面都更「積極進取」
  • 英國調查:若不限制使用永久性化學物質 每年的清理成本將達160億新元
  • 選舉局發出證書與準則 逾275萬選民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