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典範」新加坡的抗疫思路是如何轉變的

2022-04-02

疫情爆發的時候,新加坡「佛系抗疫」成為焦點,新加坡抗疫成功了嗎?

答案是,不僅成功了,還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中國境外的抗疫「典範」。

2月13日,哈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乾脆把新加坡檢測新冠肺炎的方法稱為「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鼓勵各國研究人員以新加坡作為基準。該研究表示,如果每個國家都具有新加坡的檢測能力,最終發現的確診病例數,是目前的2.8倍。意思是,可以讓漏診減到最少。

該研究發布一周後,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然暴增。3月,仍有不少國家要麼不檢測,要麼被檢測能力不足或受試劑盒準確率低困擾,而新加坡默默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頭。

新加坡就好像學生時代那種低調的學霸,周圍人都看不懂他的做法,為他著急的有,不理解批評的也有,但最後他卻得到了最多的鮮花和掌聲。 事實證明,新加坡的作業是一份「動態管理」精細化管理的典範,它和中國大災之下的舉國體制優勢,同樣是別人抄不來的作業。 不過,新加坡的效率顯然更高。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新加坡施行了嚴格的「清零」政策。在將病例保持在個位數或兩位數的低位近一年後,借著疫苗接種的全面展開、積極的測試和密接者追蹤以及嚴格的健康安全指南,從2021年6月開始轉變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性國家」的目標——這意味著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復如常生活。

具有高度傳播性和更嚴重致病性的德爾塔變異株曾一度使該計劃陷入困境。但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提醒新加坡人,必須為「一路上的更多顛簸」做好準備。他說:「我們很可能被迫再次後退幾步,然後才能向前邁進一步。但儘管如此,相信最終,我們將找到與病毒共存的方法,並安全地恢復我們喜歡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經受了傳播力更強,但致病性更弱的奧密克戎疫情「洗禮」後,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3月15日宣布,社會管控措施將進一步放寬,新加坡將進入到與新冠共存計劃的最後一個階段。 2月17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在日內瓦讚揚新加坡,稱其為榜樣。他說:「新加坡不遺餘力檢測每一起類似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例。我們希望看到考慮周詳,以循證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措施。中國採取的策略是正確的,新加坡的也是。」

抗疫「模範生」新加坡為何會轉變防疫思路?又是如何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經受住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波疫情的衝擊,一步一步完成了這個轉變?

新加坡政府和領導人多次強調,新加坡防疫有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保護(民眾)生命和保障生計。如何兼顧和平衡兩個目標是難點。 相比激進的歐美國家,新加坡走的是一條更柔和漸進的道路。在認識到無法完全消除病毒的現實後,做到了既避免出現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保護醫療系統免於崩潰,也兼顧了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並堅持對外開放,讓民眾越來越有信心恢復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做的最好的一點,或許是它沒有一成不變,而是結合許多國家的有益經驗,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當時的疫情。對所有國家而言,新加坡的實踐都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對象。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新加坡對抗疫情戰術的轉變 新加坡是目前全世界應對新冠疫情表現得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0日,總人口550多萬的新加坡確診病例儘管已超過100萬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總體病死率為0.117% 。目前每百萬人口死亡為1.73人(7天平均值)。 在奧密克戎疫情暴發後,雖然日新增病例持續攀高,醫療系統一直承受重壓,卻從未崩潰,社會也一直維持正常運作。 疫情初期,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新加坡也通過採取強力社會管制措施達到「清零」的目標。此後一直到2021年5月近一年時間裡,新加坡與新冠病毒處於某種相持階段。這個階段疫情不時反覆,對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耐心考驗最大,但是,也是轉向與病毒共存不得不經歷的過程。2021年5月,新加坡政府高層開始考慮轉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 6月24日,新加坡聯合抗疫工作小組的核心領導人貿易及工業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名發表了題為《與新冠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將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新加坡為何要做出這樣的轉變?2021年12月17日,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對此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其實新加坡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開放』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嚴謹,追求的是清零政策。我們當時希望可以儘可能把病例減到最少。但是2021年初到年中的時候,我們決定改變政策,學習與新冠共存。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現在有疫苗以及加強劑。我們發現疫苗接種率高的時候,許多病例的症狀非常輕或者無症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覺得逐步開放是可以的。但是,即便開放,我們也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完全放棄所有的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等。」他說。

黃循財進一步解釋道,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制定屬於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式。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保護生命和保障生計。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在保護生命方面儘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計方面儘可能地採取開放的做法。因為畢竟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需要與世界接軌。

「儘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只是關注死亡病例的絕對值,而是應該去關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會造成死亡。我們密切關注的,其實不在於病例的數字,而是在於我們的醫療體系和醫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會造成負荷過重,只要沒有醫療擠兌,我們應該是可以應對的。」他說。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在2021年11月17日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晚宴對話中,李顯龍再次闡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轉變。「因為新冠病毒在變化,科學在變化,形勢也在發生變化,當形勢發生變化,你必須隨它做相應改變。當然,這真的很難。」

李顯龍表示,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復,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復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復將是常態。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當然,如果家裡有體弱人員,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復。」李顯龍解釋道。

他進一步解釋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關閉邊境,因為新加坡人依靠貿易維生,如果人員和貨物無法流動,該國(的經濟)就死了。」

李顯龍表示,「對於新加坡來說,我們不得不改變方向。這也要求說服民眾,現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幾千例的病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難以避免,後者主要是老人。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奪去成千上萬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新加坡能夠轉換防疫思路的條件是什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種問題上的堅定立場。 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後,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積極開展全民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2020年8月,輝瑞疫苗獲得美國FDA批准;當年12月21日,第一批輝瑞疫苗抵達新加坡;12月30日,該國首批醫療工作者接種疫苗;2021年1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帶頭示範接種疫苗;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兩劑疫苗接種率超過92%,接種第三劑的達71%(絕大多數接種的是mRNA疫苗),均領先全球。 其中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劑比例高達95%。這也為新加坡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是隨著疫情變化檢測方法的不斷靈活調整。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檢測的國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眾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購買抗原快速檢測套盒在家檢測。

新加坡的實踐顯示,當病例不多、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需要用較為精準的檢測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麼,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

與抗原自測相伴的,是居家隔離康復措施的推出。 在德爾塔疫情期間,新加坡開始大膽採用分層治療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離和恢復;有基礎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區中心集中隔離;然後才是到醫院,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民眾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無法接受居家隔離、居家康復。那麼,抗原自測做得越廣泛,檢測出來的病例越多,對社會反而會形成越大的恐懼。」

最後,新加坡政府認為開放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隨時根據疫情嚴重程度調整管控措施,必要時仍需收緊。 新加坡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方法基於兩項主要原則——首先將疫苗接種作為先決條件。那些不接種疫苗的人將被限制在許多公共場所和活動之外。接種疫苗是為了保護個人在感染新冠時免受嚴重症狀的影響,而不是為了防止感染。

其次,為了防止新冠快速傳播,新加坡始終保留了戴口罩和安全距離規則以及更可控的逐步開放,以防止醫院擠兌。「由於我們知道即使是接種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新冠,如果太多人被感染,我們的醫院系統可能會崩潰。因此,逐步開放是一種務實的做法。」殷吉星說。

李顯龍接種新冠疫苗

事實證明,新加坡的作業是一份「動態管理」精細化管理的典範。

新加坡就好像學生時代那種低調的學霸,周圍人都看不懂他的做法,為他著急的有,不理解批評的也有,但最後他卻得到了最多的鮮花和掌聲。

(文章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