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团圆 他们终如愿
作者:卢慧菁 郑智浩
个案:两岁童首次越堤见外婆
余东泽(中)是戴家唯一的第三代,昨天第一次随妈妈(右)和阿姨回柔佛古来与外婆见面。(邝启聪摄)
还有两个月就满两岁的余东泽,从未见过在柔佛古来的外婆。前天母亲戴莉华(35岁,IT人员)带着他通关,他将第一次见到外婆。
戴莉华说,由于疫情加上孩子年纪小出行不便,她已有一段时间没见到家人。一听闻重开边境的消息,她马上与丈夫和姐姐戴菽仿(40岁,采购人员),一行四人包车从金文泰住家出发,用了50分钟抵达新山。接下来她们也打算继续以包车方式返马。
戴莉华说:“我们六姐妹中,三人定居新加坡,三人在马来西亚。这次回家几天,主要让妈妈和姐妹见见我的儿子。”
尽管首次跟随母亲返马,小东泽却不怕生,访问结束时,还挥手向记者道别。
个案: 情侣三天两夜“返乡游”
情侣档张凯祥(右)和谢凯歆昨天轻装便服回家乡柔佛昔加末。(邝启聪摄)
情侣档张凯祥(29岁,工程师)和谢凯歆(29岁,工程师)的家乡同样是柔佛昔加末,他们昨早6时许步行越堤,准备与家人“三天两夜”的短暂相聚。
张凯祥说,以为会有大批返乡人潮,但通关情况比想像中顺畅,仅40分钟就抵达新山。
“我星期天晚上就要返新,这次回家只通知父母,朋友都不知道。因为逗留的时间不长,会把握机会和家人团聚。”
张凯祥和女友轻装便服,不像其他通关者拖着行李箱。他说边境重开后,会更频密回家,没有大件行李也更方便出行。
个案:烘焙师同日往返逾百公里
庄琇荃前天同日往返新加坡与柔佛笨珍,只为见家人和女友。(蔡家增摄)
两年多没有回马来西亚的庄琇荃(28岁,烘焙业),前天早上6时就步行过长堤。难掩兴奋的他形容,隔了那么长时间再次回家,出发前一整晚都难以入睡。
庄琇荃的老家笨珍距离新山约55公里,早前因请不到年假而错过陆路VTL。这次他终于申请到一天年假,迫不及待早晚奔波上百公里,只为了回家一趟。
“虽然晚上又要回新加坡工作,但是为了跟家人和女友重聚,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他说,新加坡的房东得知他要回乡,还专程早起送他到兀兰关卡,让他十分感动。
个案:赖家兄妹只想尽快见家人
赖国豪(左)和妹妹赖婉霖昨天在边境重开首日的一早,便通关回新山见父母。(邝启聪摄)
首日通关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快回家和家人团聚。年龄仅一岁之差的赖家兄妹——哥哥赖国豪(26岁,鞋厂员工)和妹妹赖婉霖(25岁,行政人员)也不例外,而赖婉霖这次会回家待上一个月,弥补之前和家人分开的时光。
赖国豪说,一家人来自东马沙巴,但已在新山定居多年,由于他的工作无法请长假,这次和妹妹一同回家,休息两个星期后,就会返新上班。
询及为何选择首日一早通关,两兄妹异口同声说:“亲情无价,想要快点看到家人。”
个案:“三缺一”四口之家盼常聚
一家四口分隔两地,已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赖劲全(中)与妻子带着女儿前往新山,与儿子团聚。(蔡家增摄)
马国夫妇带着四岁女儿,昨天起早摸黑越过新马边界,准备回家看儿子。
夫妇俩受访时表示心情十分激动,非常期待与一岁大的儿子团聚。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说:“想吃roti prata(印度煎饼)。”
赖劲全(42岁,建筑业)和妻子都来自柔佛新山,目前已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他们在冠病疫情暴发前是每日往返新柔的“越堤族”。
疫情暴发后,赖劲全把女儿接来新加坡上幼儿园,妻子前年回新山生下小儿子后,一家人在今年的农历新年才第一次相聚。
赖劲全说:“当时坐VTL(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巴士,第一次看到儿子时我很激动,也很珍惜难得的相处时光。现在边境终于重开,一家四口不用再分隔两地了。接下来,我们应该会每个星期回新山一趟,见儿子,吃美食。”
赖劲全也说,已经两年没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这回正好赶上,也可以趁机和许久未见的亲友叙旧。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