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稅率、政治穩定、健全的司法制度一直是新加坡吸引外資的賣點,根據聯合國報告,我國去年就吸進了910億美元(1232億新元)的外資,占整個東南亞地區總外資收入的67%。
不過,這樣的吸金能力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最近剛結束的G20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同意從2023年起,向營收超過7億5000萬歐元(約12億新元)的大型跨國企業徵收15%的最低公司稅率。
15%的最低公司稅率,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先前推動促成的國際稅收制度改革。
這意味著,新加坡透過低稅率來招商引資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我國總理李顯龍總吉他在義大利出席G20峰會的行程時也坦承,新加坡有必要探討如何繼續吸引企業到本地投資,以保持我國的競爭力。
然而,為了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到本地投資,經濟發展局(EDB)在實務上給不少企業提供了稅務優惠。後者須繳納的有效稅率往往低於15%,部分甚至低至4%。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1800家跨國企業的營收超過7億5000萬歐元的門檻,且大多數的有效稅率都低於15%。
再更細部來看,美國是本地主要的外資來源,約有4500家美國公司在本地營運。根據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的分析,美國跨國企業在新加坡繳納的有效稅率只有大約4%。
其他外國公司在本地負擔的有效稅率也頗低,包括印尼(4.2%)、澳大利亞(6.7%)和義大利(8.2%)。
這些跨國企業在本地的有效公司稅率,相較2023年即將在全球推行的15%最低公司稅率,差距不可謂不小。
一旦15%最低公司稅率的利刃落下,難免令人擔心跨國企業留在本地,以及潛在外資進入本地的意願,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低稅率行不通,還有其他法寶? 然而,一些經濟分析師認為,新加坡受到15%公司稅政策影響的幅度可能不會太大。
首先是全球最低15%公司稅制有「漏洞」。
一些特定行業,如採礦、航運和金融服務業基於業務的特殊性,不受15%公司稅制改革的限制。
在新加坡,航運和金融業就占了本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五分之一,這些行業在15%公司稅政策下將「倖免於難」,可以幫著抵消部分新稅制帶來的衝擊。
少了低稅率這項法寶,意味著新加坡必須更加精進其他非稅務的面向,以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
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維持政治穩定、司法制度、基礎建設和人才儲備等優勢,甚至進一步改善。
新加坡管理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岑義隆就建議,政府可以從其他方面著手。
例如,在人才儲備和創新方面,當局可考慮為公司員工的專業化訓練和創新活動提供獎掖。
此外,新加坡政府作為本地最大的「房東」,也能在租金和營運地點方面,為跨國企業提供優惠。
亞洲另一金融中心香港同樣以低稅率的親商環境聞名,新稅制下香港無可避免也將喪失這項優勢。
新加坡和香港一直都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市場的跳板。然而,在非稅務方面的條件,如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加上中美關係的惡化,都讓香港的優勢正逐漸被蠶食。
如此情況下,新加坡較有可能成為跨國企業的首選。
甚至,從中短期來看,新加坡透過與外國展開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VTL)的方式,加快對外開放的腳步,或多或少也會對外資投入本地的情緒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
總的來說,當某種武器(低稅率)不再有效,就得磨礪其他工具(非稅務優勢)。
就如同在足球比賽中,沒有永遠必勝的戰術,只有因應潮流而不斷變換的風格。時代在變,與時俱進調整策略的韌性,將是新加坡是否長久保持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