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和中國都有響噹噹名氣的火鍋巨頭海底撈上周五(5日)拋下震撼彈,宣布將在今年底前逐步關閉300家門店。
然而,儘管消息突然,但對業界和各路分析師而言,海底撈的這個決定,並不讓人太意外。
股價已從高點跌了超過七成 市場常有云:股價先行,股價會率先反映公司狀況。
回顧海底撈2018年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時,發行價為17.8港元。
到了今年2月,一路飆升的海底撈股票一度站到85.75港元的歷史新高。期間,已入籍新加坡的海底撈聯合創辦人張勇和舒萍夫婦的身家也水漲船高,連續兩年榮登新加坡首富。
不過,海底撈股價在二月達到高點後,開始一路下跌。截至11月5日,股價僅剩下21.05港元,相較今年2月的高點暴跌了75%,市值蒸發3500億港元。
張勇和舒萍夫婦也在今年的新加坡富豪榜上跌至第四。
海底撈跌落神壇,似乎早有預兆。
事實上,1994年開了第一家海底撈後,海底撈在最初的十年僅僅多開了八家連鎖店。但在2018年決定上市以後,該公司便擬定了大幅擴張的鴻圖大計。
上市前一年的2017年,海底撈開設了98家新門店。隨後幾年,海底撈門店的數量更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2019年,海底撈新增308家門店。即使在疫情籠罩下的2020年,海底撈也多開了544家新門店。
到了今年上半年,又新增了299家,也就是說,這段時間海底撈幾乎每天能多開1.6家新門店。
據中國媒體報道,海底撈上市後大幅擴張,一方面是因為門店數量增加會促進營收增長,港股投資人更喜愛看到公司營收不停增加;另一方面則是火鍋行業競爭激烈,海底撈增加門店以應對競爭。
但開設太多門店的結果卻導致了海底撈出現經營困難,由於門店眾多,導致相關支出顯著增加,新開門店達到盈虧平衡和回本的所需時間相較以往來得更長。
海底撈最新的2021中期報告顯示,該公司的營運成本持續攀升,也導致該公司的盈利大減。
舉例來說,2019年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收為117.18億元(人民幣,下略),凈利為9.11億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凈利只有9650萬元,僅是2019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張勇本人也在今年6月坦承自己判斷錯誤。
「2020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據統計,海底撈的翻台率從2018年的每天5次,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每天4.8次。直至今年,翻台率進一步下滑至每天3次。
據中國的財經機構測算,海底撈每間門店盈虧的平衡線為翻台率每天3次。然而,除了位於中國一線城市的海底撈保住每天3次的翻台率,其餘二、三線城市和海外門店的翻台率都大幅滑落。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翻台率,更是從每天3.6次降至2.9次。
所謂的翻台率,計算方法是(每日餐桌使用次數減去總餐桌數)/總餐桌數。換句話說,翻台率越小,代表去的顧客組數越少。
期間,有關海底撈的衛生問題、菜價等爭議不曾停歇,甚至過去引以為傲的服務也開始引發是否「過度服務」的質疑。
如今宣布閉店300家,結果似乎不太令人感到意外。
新加坡目前有18家海底撈門店,位於榜鵝北岸廣場的第19家分店也即將開幕。
海底撈沒有明確公布哪300家門店將「收攤」,只表示將關停「經營未達預期」的門店。部分門店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周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該公司在宣布關閉門店的文告中也坦承,快速擴張是此次密集閉店的罪魁禍首,其他因素則包括:
該文告也強調,在「啄木鳥」計劃取得成效、公司經營狀況全面改善前,將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劃:
「平均翻台率未達到一天4次,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的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