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剂灭活疫苗之后
用mRNA或蛋白重组疫苗
可取得更好的疫苗免疫效果
曾光说,接种疫苗后,不可避免抗体下降,所以要不断研发新疫苗、调整策略。
由于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水平下降,可能导致疫苗接种失效,出现突破性感染;由于疫苗不同、可持续性表现不一样,所以现在到了需要打加强针的时候。
他指出,土耳其、泰国、德国等国的真实世界数据证明,打了灭活疫苗再打mRNA疫苗或者重组蛋白质疫苗作为第三剂,都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他也指出,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东南亚、中东,加拿大、韩国等都主张第三针用mRNA疫苗接种。
能不能把新冠病毒消灭?
曾光说,在个体层面,病人不再传播病毒,就是消灭了病毒;但是,在全人类的层面来看,新冠病毒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他说,人类过去消灭的病毒是天花,因为天花病原体稳定,人是宿主,没有许多变异,没有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疫苗不需要冷链。与天花防疫相比,新冠病毒防疫没这些特点,所以说需要和人类长期共存。
人类不是单一宿主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兽医学院发现,在接受试验的35只狗和9只猫中,有3只狗以及1只猫在主人确诊之后,也被感染冠病-19;其中一只狗出现轻微症状,其余猫狗都无症状。
如果动物可以是病毒宿主,那么,即便病毒暂时在人类社会清零,但仍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回归,形成一波波新疫情。
什么时候可以不接种、放宽防控?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不接种、放宽防控,曾光认为,可以从这几个视角综合判断。
第一是科学与公共卫生视角,曾光说,中国非常重视这个视角。
第二是经济发展的视角。
第三是社会安定和国际关系的视角。
曾光说,英国、新加坡、韩国、泰国陆续打开国门,实际也是从这几个视角出发,只不过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压力、失业率、党派竞争等因素影响,“他们摸著石头过河,一边要开放,一边要关门,什么时候还要退回来”,就是说走一步看一步,承担风险未退缩。
他说:“中国高屋建瓴,经济安定、社会安定压力没他们大,要看他们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相信中国的领导者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适当的时间可以放宽我们的防控措施。”
曾光曾经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新加坡11月8日疫情回顾
现在回顾新加坡11月8日疫情数据。
根据卫生部11月8日通报,新加坡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0.84,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就出现84起,传染速度在放缓。
《新加坡眼》判断,目前比例降低是因为出现了两个异常数据,一个是10月27日 (4651起) 出现单日基数异常高,另一个是11月4日是屠妖节假日,检测少,出现11月5日 (1639起) 的单日基数异常低。
今明天 (11月9日、10日) 新增确诊人数如果出现反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要判断新增病例的增长率,必须较长时间观察。
以上新增确诊数据皆出于卫生部10月11日调整模式之后。
通报14起死亡病例
年龄介于56岁至98岁
新加坡卫生部昨天通报14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56岁至98岁,皆有基础病病史。
《新加坡眼》从卫生部数据归纳,这14起死亡病例,11人为70岁以上,2人为60岁至69岁,1人为40岁至59岁。
14起当中,9起发生在11月8日,4起发生在7日,1起发生在6日。
死亡病例的通报之所以出现滞后现象,是因为法医需要进行尸检以确定死因。
新加坡已连续49天不间断通报死亡病例。
以下为过去14天的死亡病例情况,按死亡发生的日期统计:
总体病死率升至0.231%
社区病死率升至0.367%
从2020年1月23日出现首起确诊病例,至11月8日,新加坡一共出现22万零803起确诊病例,其中511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28%升至0.231%。
分解到社区病例层级,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63%升至0.367% (见上图) ,社区病例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有基础病人员。
本波疫情的总体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96%升至0.300%;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区病例至今出现474起死亡病例,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49%升至0.354%,是本波之前社区病例病死率 (0.932%) 的38%。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