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有人回国瞒报、不闭环隔离、违法中介...

2021-11-10     于晏     15358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有人回国瞒报、不闭环隔离、违法中介...

近期,中国各省市频曝有新加坡输入型病例。

可能是上新闻的频率略高。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忍不住对各位有回国计划的小伙伴,再发声明强调情况。

咱们来看下具体内容。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

近期频曝“新加坡输入型病例”

据最新通知,竟然近期有小伙伴为了能顺利回国,花招百出。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领事特别重点点名这几种情况:

1)个别旅客瞒报确诊史,阳性检测史;

2)不按要求进行14天闭环管理及体温登记,随意填写《健康防护监测和承诺书》;

3)个别中介以“一条龙”服务为招揽,代替旅客签署相关文件。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有人回国瞒报、不闭环隔离、违法中介...

领事坦言:这些行为对新措施的实施产生不良效果,给旅客健康和航空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所以今天特别发布声明:

进一步严格检测时限和交叉检测要求

(一)行前第一次核酸检测必须在行前第3天进行,行前双检测必须在行前2日进行,其他时间点均为无效检测。如因医疗机构原因造成未按时检测,应由医疗机构出具有关情况说明。健康码有效期为第一次核酸检测日期+3天确定。如4号的航班,应在1号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其他时间检测无效),并在2号进行双检测。健康码系统检测日期填写2号,健康码有效期截至4号23时59分。

(二)行前3日的核酸检测与行前2日双检测必须遵循“交叉检测”原则。“交叉检测”指的是采样和检测均需选择不同机构,且其中一家须为莱佛士医疗集团或Parkway(百汇)医疗集团合作诊所。在同一家诊所采样分送不同检测机构检测或在同一家检测机构进行两次检测均无效。

使馆提醒,核酸检测一旦阳性即为确诊,旅客应立即自我隔离并通过:

https://wj.qq.com/s2/5896473/3a7f/向使馆报备,不得通过多次检测,瞒报检测史登机赴华,否则,将涉嫌违反新加坡及中国有关防疫法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有人回国瞒报、不闭环隔离、违法中介...

进一步严格行前健康管理

旅客应严肃对待《健康防护监测和承诺书》,按照要求行前14天闭环管理及体温记录,并如实填写有关申报事项。使馆将电话抽查核实有关情况,对于不了解《承诺书》内容、不实申报或不能合理解释的疑点,将锁定申请并进一步排查。旅客尤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按要求开展行前健康闭环管理。行前14天不得有行前检测以外的其他非必要外出行为。

(二)认真规范填写表格。如在申请健康码时连续两次未上传《健康防护监测和承诺书》被退回,第三次仍未上传的;或未按要求如实登记行前7天体温的;或行前有外出堂食、聚会、务工等高风险行为的,均视作未按要求完成行前健康管理,将不予通过并锁定至少7天。对于提交后又称“误填”检测阳性史、密接史人员将需要额外检测和更长排查期。

(三)中国公民均需使用中文填写《健康防护监测和承诺书》。表格须由本人或监护人(未满18岁未成年人)填写并签字确认。

使馆再次提醒,防范疫情传播,人人有责。当前形势下,应暂缓非必要的旅行。确需赴华的,应做好行前健康管理和行前检测,如实进行申报。瞒报确诊史、检测阳性史、密接史等情况的,造成输入病例的,使馆将向国内通报有关情况,并依法依规严肃惩处。

*登陆《赴华健康码指南系统》(网址:https://wj.qq.com/s2/6485696/5778/ ),按个人情况勾选后即可显示申请健康码所需材料。

也就是说,确实有人瞒天过海地回了国。

而回国以后,有部分人就因为隔离检测被发现。猜测这就是为什么近期有这么多回中国后被确诊的人。

现在新加坡回国的输入病例并不算少。

截止到11月8日,上海68个在院治疗的各国输入型病例中,新加坡有5个,位居输入病例最多国家的第5。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最新通知!有人回国瞒报、不闭环隔离、违法中介...

而11月8日当天,有一个新增的输入型病例,情况如下:

中国籍,在新加坡工作,自新加坡出发,于2021年11月5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另外,11月7日18时至8日18时,天津也新增2个输入型病例,都是中国籍、从新加坡回国的。

情况如下:

第36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中国籍,近期居住地为新加坡。该患者自新加坡乘坐航班(TR138),于11月3日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入境时体温正常,申报无异常。经海关检疫排查采样后,转送至武清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11月7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确定为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全程实施闭环管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