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是新加坡教育體系的基本精神,但我國教育制度還有一個重要宗旨: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做到每個人不論出身和家庭背景,都能有平等的機會出頭。
李顯龍總理今天出席一項教育協作夥伴的感謝活動上所說的一番話,提到了這個精神。
「每個社會,永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有些多有些少。因此,在不同環境成長的孩子們,人生起跑點都不一樣。這是現實,我們的社會也一樣。但在新加坡,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來減少這些不平等,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平等的社會,阻止貧困與弱勢根深蒂固地『代代相傳』。我們鼓勵每一名孩子發奮圖強,無論他們來自什麼家庭背景。然後我們會給予那些弱勢家庭各種支援來做到這點。」
李顯龍總理。(通訊及新聞部)總理在致辭時也宣布,政府接下來將進一步為這些家庭環境欠佳的孩子們提供更多支援。
在學校層面
- 教育部2019年提出一項試點計劃,在23所中小學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等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針對性輔助資源。這項計劃取得不錯成效,每年幫助2000名弱勢學生改善出席率及學業進度;
- 明年起,教育部將擴大該計劃到另外24所中小學,為每所學校增派四到五名教師;
- 接下來幾年逐步為100所學校提供這些額外資源,讓1萬3000名學生不會因家庭環境欠佳而不得不缺席。
在社區層面 - 進一步擴大「提升」(UPLIFT)計劃範圍。該計劃在2020年1月試行,已在四個社區(文禮、紅山、牛車水和兀蘭)幫助超過300名學生,主要通過義工親自走訪這些學生的住家或通過電話定期提供教學指導,改善學生缺課的問題。
- 這項計劃接下來將分階段擴大至另外八個社區,包括:勿洛、蔡厝港、芽籠士乃、惹蘭勿剎、榜鵝、盛港、大巴窯和義順。全面落實後,預計每年能惠及約1800名中小學生。
在家庭層面 - 擴大2019年推出的社區聯繫站(ComLink)的範圍,讓受益者從目前的1000戶家庭,在接下來三年內增至1萬4000戶有幼童的租賃組屋家庭。通過協調不同政府部門的援助,為這些家庭背景欠佳的孩子打造「更公平的競爭平台」。
在幼兒階段 - 進一步擴大2016年啟動的「幼兒培育輔助計劃」(KidSTART),使受惠人數從目前的2000人,在2023年增至5000人。這項計劃主要幫助家長掌握更有效的育兒能力,為弱勢家庭的6歲及以下孩童提供多方面支援。
總理希望通過上述「四管齊下」,提升起跑點落後的孩子們的機會、保障他們家庭的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兌現讓代代新加坡人都能生活在一個公平平等的新加坡的承諾。
(海峽時報)總理說:
「像冠病疫情這類危機將凸顯社會差異。例如,不是每名孩子都能有效地居家學習。一些孩子家中沒有電腦或快速的網絡設施,有的得和兄弟姐妹、家長等共用空間,因此無法專注於學習。」
「疫情之後,這些差異還會存在。雖然這不源自冠病疫情,但疫情卻讓差異更為明顯。學生們在家中是否能得到援助或者家長的指導和輔導,將改變他們一生。」
「我們因此要繼續努力扶持在弱勢背景成長的孩童,儘可能補足他們起跑點的缺口,確保孩子比他們的家長有更多機會和更多途徑通往成功的道路。」
紅螞蟻從身邊同學的身上,見證了這種正面社會流動性。當年我們都居住在老舊住宅區,同學的父母多數是小販和藍領工人。但如今這些同學都成了企業執行人員或高管、公務員、醫生、律師和教師等。2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家的住址早已從租賃組屋和三房式組屋,變成公寓或有地住宅。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在新加坡是一個真實的寫照,也是大多數人能觸及並抓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