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加坡多名幼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了罕見的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目前,一名四歲男童進入加護病房仍在治療。
他的母親也首次發聲——希望自己的兒子康復
(圖:來源自網絡)
上個月29日,這名四歲的男童阿里早上去託兒所時仍很活潑,但那天放學回家後,就說覺得累,發燒達38.8攝氏度。
他的母親回憶,當天兒子服用過退燒藥後,體溫就下降了,但之後又回升,體溫一直在38攝氏度以上。之後兒子很快就出現其他症狀,包括睡覺時不由自主地抽搐、手腳淤青、胃痛和發冷。
家裡的五個成員,她與丈夫、兒子阿里和兩個較大的孩子,在9月均確診冠病,之後康復。最年幼的一歲女兒和家裡的幫傭則沒有感染冠病。
這位母親說,由於阿里的抗原快速檢測呈陰性,因此沒有懷疑兒子再度感染冠病。
後來,在看過家庭醫生後,兒子的病情仍未好轉,因此把兒子送到醫院求醫。
她說,兒子入院後,從竹腳婦幼醫院的高依賴病房(HDU)被轉進加護病房,需要插管。
醫生診斷他患有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一些小孩在感染冠狀病幾周後,會出現此綜合徵,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圖:來源自網絡)
目前,新加坡五名幼童出現罕見的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新加坡從疫情暴發至今共有超過8000名兒童確診感染冠病,其中四人出現罕見的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
去年5月一項針對26個國家的國際研究顯示,感染冠病的兒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發病率為0.14%,也就是每1萬名確診兒童當中有14人出現這個綜合徵。
究竟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是什麼?
與冠狀病毒又有什麼關係?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傳染病科主任兼高級顧問曾思敏醫生對此進行了解答——
什麼是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是一種可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發炎的疾病,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器官,往往會在兒童感染冠病後的兩到八個星期內出現。
主要症狀有哪些?
在患病初期,發燒、腹痛、嘔吐和腹瀉是常見症狀。孩童可能還會出現皮疹、結膜炎(也稱紅眼症)、舌頭火嘴唇發紅、頸部腺體腫脹、手腳浮腫的情況。
這些症狀與引起血管炎症的綜合徵,和其他病毒有關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相似,本地每年有150至200名兒童出現這類症狀。
另外,孩童也可能會無精打采、神志不清、昏昏欲睡和看起來有些不舒服,如臉色蒼白、發灰或有藍唇。
(圖:來源自網絡)
哪一類的孩童更容易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曾思敏說,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患者主要為學齡兒童,但也可能會發生在學齡前的兒童身上。不過,根據全球通報的案例,種族與民族差異似乎也有所影響。
在新加坡,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五名孩童病患分別為四歲男童、兩個月大女嬰、三歲男童,以及一名八歲男童。當局仍未公布第五名孩童的年齡。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去年發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周報指出,截至去年 7 月 29 日,在570名於3 月2日到7月18日之間患病的兒童當中,他們的年齡中位數為八歲,55.4%是男性;40.5%的患者是西班牙裔,33.1% 是非裔,13.2% 是白裔。
這群病患中,66%身體沒有潛在健康問題,而肥胖則是最常通報的潛在健康問題,約占25.6%,發生在 30.5% 的西班牙裔、27.5% 的非裔和 6.6% 的白裔患者中。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與冠狀病毒有何聯繫?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往往出現在兒童感染冠病後的兩到八個星期後。感染冠病最初時,可能是病情輕微,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症狀。
對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導致這類綜合徵的原因,但許多患有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兒童都感染了冠病致病病毒,或者曾經接觸過冠病患者。
由於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跟感染冠病有關聯,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指出,戴好口罩、保持手部清潔以及遵守安全距離措施仍是重要的防疫措施,讓孩童避免感染冠病。
患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後,康復幾率大嗎?
曾思敏表示,許多患有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兒童都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病患的康復過程則取決於病徵影響了哪些器官,以及器官是如何受到影響。
英國幾項研究報告稱,在患病的六個月後,許多兒童仍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康復治療。而在12 個月時,除了那些心臟受到更嚴重損害的兒童外,大多數都已經康復。
目前,本地患病的四個孩童中,兩人已康復出院。
對此!各位看官怎麼看?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下箴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