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愛奇藝等中國大企業在新加坡設立區域中心或總部,吸引大批人才來新加坡就業。與此同時,新加坡本地網際網路企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優厚的薪資和前景可期的行業優勢也成為許多國外IT從業者前來新加坡工作的重要原因。對於很多「打工人」來講,新加坡大廠offer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還有更好的選擇嗎?眼看一個又一個獨角獸企業的出現,來新加坡創業或許能讓你看到另一番天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創業氛圍好,自身優勢明顯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中心位置,是進入東南亞6.5億人口市場的門戶,也是亞洲的樞紐所在。與此同時,2020全球創新指數與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均位列亞洲第一的新加坡亦呈現出無可比擬的初創生態。
近年來,在新加坡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不斷攀升,涵蓋各個領域。其中,有東南亞「小騰訊」之稱的冬海集團(Sea Group)最具代表性。2017年,冬海集團成為東南亞第一家赴美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股票價格在2020年上漲395%。截止9月30日,該公司的市值高達1720億美元。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然,獨角獸「後浪們」也跟緊了腳步,比如市值約400億美元的東南亞網約車獨角獸Grab也正計劃在美國上市。汽車銷售平台Carro 、線上交易平台Carousell、跨境匯款平台Nium、智慧財產權信息軟體商智慧芽(PatSnap)等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初創企業也在今年晉升為獨角獸企業。除了獨角獸企業,46%的全球100強公司已經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59%的科技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比如谷歌、微軟、阿里巴巴等。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跨國企業匯聚在新加坡,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創業生態網絡。
汽車銷售平台Carro團隊,圖片來源:Forbes
而這背後,都離不開新加坡的自身優勢。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但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講,最大的問題是市場環境極度不穩定,著實驗證了「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憑藉經濟騰飛多年的積累,新加坡把自己打造為全亞洲創新指數第一的國家。即使受疫情影響,新加坡仍被世界銀行評為2020年全球第二宜經商國家,只需花1.5天的時間便可成立一家公司。新加坡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營商環境是確保初創企業能夠繼續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
圖片來源:Unsplash
新中關係友好,政府大力支持
對於很多中國創業者而言,新加坡是出海的第一站。因為新加坡與中國不僅地緣相近,而且關係非常友好。新中建交31年以來,兩國多年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早已碩果纍纍。1994年,兩國建立第一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自此之後,兩國合作項目不斷增多,為創業者打開一扇新大門。
由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簡稱企發局ESG)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簡稱經發局EDB)在2017年共同創立的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簡稱GIA)先後在北京、蘇州、上海、深圳設立節點。GIA旨在協助新加坡企業同海外主要創新中心及主要需求市場的夥伴建立關係,目前覆蓋全球11個國家的15個城市。GIA落地中國市場後,也為中國企業拓展新加坡及東南亞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今年,企發局ESG宣布啟動上海-新加坡產業創新合作項目和新加坡-浙江產業聯合研發計劃項目,促進新中企業在生物醫藥與生命科學、智慧城市發展、城市解決方案和科技金融等層面的跨境合作,並提供近百萬人民幣的項目經費補助。
圖片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比賽和活動來鼓勵創業,一年一度的新加坡科技創新周(Singapore Week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SWITCH)為企業創新提供一站式交流平台,今年開始,新加坡科技創新周更將擴展為一項全年的創新運動,以為期一周的新加坡科技創新大會為主要活動,並在每月開展多領域多形式的創新活動,為企業、創新者和投資者提供更多來自全球的創新機遇及合作機會,比如其中的重要活動SLINGSHOT深科創業大賽則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展示自己創新成果的國際平台。除此之外,新加坡搭建的開放式創新網絡 (Open Innovation Network,簡稱OIN) 也將初創企業、中小型企業、研究機構與人員、創新中心和企業聯繫起來,共同開發能夠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的的解決方案,比如由企發局ESG與主要行業夥伴共同發起的可持續發展公開創新挑戰賽(Sustainability Open Innovation Challenge, 簡稱SOIC)側重循環經濟的創新解決方案,讓企業展示先進技術和商業創意的同時贏下豐厚的獎金,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圖片來源:SWITCH官網
高素質人才多,准入門檻多樣
中國出海企業離不開國際化,而國際化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對於人才的挖掘。我們看過太多良將錯位的失敗案例,而在新加坡創業,則自帶buff——國際化是新加坡初創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良將如潮的新加坡,創業者可以更容易從0打造一支國際化的團隊。
新加坡在吸引與培養人才能力上位列亞洲第一、全球人才吸引力排名位列世界第二。另外,新加坡超過30%的勞動力都擁有大學學位,超過50%的雇員從事高技術工作,約70%的新加坡人懂得至少2種語言。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匯聚在新加坡,形成一個巨大的人才「聚寶盤」,為初創公司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圖片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為了吸引多樣化的全球人才,新加坡在准入政策也給予了眾多的支持,比如針對海外創業者推出的新加坡創業入境准證EntrePass和針對科技人才推出的新加坡科技准證Tech.Pass。相比歐美國家,新加坡工作簽證的申請門檻更加多樣化,為人才准入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便利,既方便就業,也方便創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圖片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除了在人才流動上提供支持,新加坡政府也一直重視人才的培養,保證高質量勞動力的穩定輸出。2015至2020年,新加坡政府為繼續教育和培訓平均每年支出10億新幣(約50億人民幣)。為了幫助國民提升技能或學習新技能,新加坡推出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Future),而計劃中的加快培訓專才計劃(TechSkills Accelerator,簡稱TeSA)更確保員工能夠勝任數碼崗位和科技崗位,提高新加坡人才的數碼能力。
創投生態完善,全球資本關注
良將擇良木而棲,良木擇良土而長。良土則需精心維護和施肥澆水,對於初創企業,資金就是這片良土上最重要的肥料。全球風投機構和資本都匯聚到新加坡,為初創企業融資提供了眾多可能。
圖片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據CNBC報道統計指出,新加坡約有150個風險投資基金,可以為初創企業提供約100億美元資金的支持。Jungle Ventures、Insignia Venture Partners、Golden Gate Ventures等投資機構將總部或區域辦公室設立於新加坡,而EDBI與SGInnovate等帶有政府部門性質的投資機構則主要由新加坡政府成立,為創業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除此之外,很多投資公司也在「隔岸」關注新加坡的初創企業,該「出手」時就「出手」。比如,軟銀願景基金就曾5次投資東南亞網約車獨角獸Grab。今年9月,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還和華平投資共同領投新加坡的人工智慧公司Advance Intelligence Group的D輪融資。
圖片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而對於更早期的初創企業,新加坡的孵化器也可以提供支持,如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等一系列綜合服務,從而幫助初創企業降低成本和風險,順利成長。目前,新加坡大概有約100個孵化器,大多採用政府投資 + 學校設施 + 私人指導的形式。新加坡國立大學的 NUS Enterprise 、南洋理工大學的 NTUitive 和NSG BioLabs等都是新加坡著名的孵化器。今年6月,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孵化的人工智慧數據孿生解決方案企業Red Dot Analytics(簡稱RDA)完成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MO Ventures、Avior Capital和金沙江創投。完成孵化後的RDA順利成長為一個有實力拿到風險投資的企業,並將這筆融資用於推動其前沿技術研究的商業化進程。
創建下一個獨角獸企業,
從新加坡開始
如今,新加坡有4000多家科技初創企業。依靠著新加坡的種種優勢資源,有的企業已經順利實現全球化擴張,有的企業逐漸成為獨角獸。在網際網路經濟高速發展的東南亞市場,新加坡為創業者提供無限的可能。
圖片來源:企航新加坡「大咖會客廳—博彥科技專訪」
由於看好新加坡良好的法律環境、透明的政策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IT服務的領軍企業博彥科技在新加坡設立亞太區域總部。博彥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斌認為,本地市場競爭的開放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與撮合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機會,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2015年到2020年間,無論是在銷售收入、客戶數量以及人員規模上,博彥新加坡已經實現了高速、長足的發展。
另外,新加坡本地初創企業智慧芽也在今年晉升為獨角獸。其創始人兼CEO張濟徽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政府的資助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機構的孵化支持下創辦了智慧芽。2021年3月,智慧芽完成3億美元的E輪融資。目前,智慧芽已擴展到中國市場,並占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
智慧芽公司創始人兼CEO張濟徽(左)和公司亞太區副總裁關典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