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1日訊)個性低調的陳潔儀,三個月前開設了Instagram帳號,分享生活點滴,包括務農的樂趣。她說,敞開胸懷接觸新媒體、新嗜好,是疫情帶給她的改變。不變的是,她對歌唱的熱愛,以及面對年華逝去的豁達。此刻的她,散發熟女的魅力和智慧。
她變了!她變了?
新加坡樂壇天后陳潔儀今年8月1日開設Instagram(IG)帳號,讓粉絲相當驚喜。事因個性低調的她,眼見圈中好友孫燕姿、蔡健雅、林俊傑等早已活躍於IG好幾年,卻一直不為所動,沒想到終於開了帳號。
陳潔儀在第一則貼文中,形容自己以前住在象牙塔,後來住在山洞,現在走出來啦!
她變了!她也抵擋不了社交媒體這個花花世界!許多人不免有這樣的反應。
但她真的變了嗎?與陳潔儀深聊之後發現,在變與不變之間,她其實清楚地畫出一條界線。
就讓陳潔儀從為何開設IG帳號聊起,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和生活上,哪方面有了改變,哪方面又堅持不變。
約陳潔儀做訪問時,新加坡冠病確診病例每日3000多起,她要為下個月中的演唱會做準備,不時還要去探望爸媽,以防萬一,她提議用Zoom的形式做訪問。
用Zoom做訪問,是疫情下的新工作常態,這不也是一種改變嗎?但即使透過螢幕,我依舊能感受到她的真誠、親切與活力。鏡頭一打開,她立即如我們每次見面一樣,熱情地打招呼「嗨,瑱玲!」
她坐在書桌前,輕鬆自在地與我聊著,說到最近熱愛的農作,眉飛色舞;說起獨住的生活,又變得感性。就如每一次和她做訪問一般,我被她的正能量感染,也被她的一些話觸及了思考神經。
這樣的訪問氛圍,恰恰呼應了我們的主題:變與不變。
疫情推動下開IG帳號
陳潔儀會在IG分享喜歡的美食。(取自陳潔儀IG)
她願意改變,為了跟上時代步伐;但一些原則,無論何時,絕不妥協。
對陳潔儀來說,開IG帳號純粹是一個實際的決定,是一個工作的需要。她指出,每一個年代都有一個溝通方式,要與時並進才能跟他人溝通,而社交媒體是現今時代一種不可忽視的溝通工具。
她說:「作為一個表演者,我很喜歡跟我的觀眾和粉絲溝通。我會分享一些照片,還有我的想法,和他們交流,但不表示我生活在一個魚缸里。你每天發貼文不表示你在溝通,你只是在不斷地曝光自己的生活,但你有話要說嗎?」
她也強調:「我的內心是沒有改變的,我還是很注重自己和身邊人的隱私,所以我不會發家人的照片。我也不喜歡什麼都放在社媒,例如在哭的畫面,有必要嗎?」
疫情其實也推動陳潔儀開IG帳號,她說:「疫情期間感覺很封閉,尤其我一個人住,與世隔絕,所以有了動力去做這件事。」
使用IG三個多月了,陳潔儀笑言:「我只追蹤幾十個人,但常常刷了10分鐘就覺得疲累,因為信息很多。我也跟自己說,我不會陷進去。」
她的確沒有「陷進去」的跡象,大概每兩三天才發一則貼文,內容包括到農場當義工,第一次做線上直播,喜歡的食物,新歌介紹,為「世界防治乳腺癌關愛月」做呼籲,以及最近的演出。
陳潔儀多年來有一個面簿專頁,都是工作人員在打理。訪問時,在線上的助理忍不住爆料說陳潔儀對社媒有多陌生。兩年前,台灣主持人黃子佼問陳潔儀:「你的面簿是什麼?」陳潔儀回說:「kitchan.com。」讓黃子佼一臉錯愕。
「哈哈哈!我記得!」陳潔儀聽了也爆笑。「所以你看,我不是一個社交媒體人。」
參加《我是歌手》因心態改變 她願意改變,只要她認為出發點是對的,只要她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陳潔儀曾在訪問中說:「你一旦成為一個專業歌手,你就是一個專業歌手,無須比賽。」所以她不參加《我是歌手》這類綜藝節目。但她後來參加《我是歌手3》,因為她調整了心態。
當時她的一個朋友鼓勵她,說這個節目讓真正喜歡唱歌的歌手表現自己,只要歌手本身心態對,這就不是一個比賽。她看了前兩季的節目也發現,只要得失心不重,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舞台,也可以讓歌手找到新觀眾。
陳潔儀認為,「上這樣的節目沒有問題,只要你自己懂界線在哪裡;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老實地跟製作組說。參加《我是歌手》時,我跟導演說我不相信比賽,他說你就不要當做比賽,那只是一個節目形式。我說我不喜歡真人秀,你不要給我一個劇本,他說你不要我就不給你。我起初的確很抗拒,後來發現是可以溝通,達成共識。」
既然有了《我是歌手》的經驗,那《乘風破浪的姐姐》如果來邀約,會否點頭?她顯然不再抗拒,「我沒有看這個節目,但我喜歡它的概念,很像我以前念戲劇學校的生活。戲劇是團隊活動,但跟他人合作的同時,也要懂得突顯自己,這個節目就是這樣。其實我雖然是歌手,但內心是一個劇場人,讓我深切有感受的是戲劇演出,所以我對這個節目有共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因疫情愛上農作
陳潔儀喜歡觸摸泥土的感覺。(取自陳潔儀IG)
改變,除了按照自身的意願,也有因為疫情而產生,她也從變化中更加看清自己。
陳潔儀發現疫情對她生活的影響是雙向的。她曾為私人理由出國,履行了三次隔離,包括有一次是21天,而她完全沒有無法適應的問題,這讓她發現自己變得更可以獨處,但同時,她和鄰居的關係也拉近了。
她分析這可能是一種心理作用。「我有點像貓,你不可以主動接近貓,要等它接近你,而當我知道人家不能靠近我的時候,我反而敢去靠近他們。疫情期間,強制的安全距離給了我安全感,讓我願意去交朋友。我住的單位對面是一個年長女士,我覺得應該關心她,就主動釋出好意,另外兩戶家庭,我也不知道是怎麼開始,但有一天我就提出交換電話號碼,有個照應。」
她最近愛上農作,到一家農場當義工,這也是在疫情期間發掘的新喜好。她分享道:「我以前對農作沒有興趣,家裡也沒有植物。之前去瑞典,住在一間生態木屋,那裡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廁所在外頭,是堆肥式廁所,農場採用朴門永耕(permaculture),這一切讓我深感興趣,回來後就去當義工。疫情也讓我覺悟,我們要能夠喂飽自己,這是生存本能。」
談起農作,她精神抖擻,「我昨天只睡了三個小時,但今天早上還是去農場。我們種白菜、蕹菜、菠菜、羽衣甘藍(kale),我喜歡觸摸泥土的感覺,也喜歡跟其他人一起勞作,是很療愈的體驗。我現在也在家裡種一些香草,甚至有一個夢想,擁有自己的農場。」
重返舞台的喜悅
陳潔儀上個月終於重返舞台開唱,辦了三場商演。(Banshee Productions提供)
疫情對她的另一個影響,是無法演出。本地8月中放寬演出條例,若出席者都完成冠病疫苗接種,可允許多達1000人出席。她上個月終於重新站上舞台開唱,一連三晚的商演讓她直呼:「感覺很棒,也更珍惜。一開始有點擔心能否習慣這麼空的觀眾席(觀眾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但一兩首歌之後就適應了。但我還是喜歡看到觀眾的樣子,戴著口罩,我不知道他們的表情到底是什麼。」
下個月,她將再辦三場售票演唱會,會呼應聖誕節,充滿溫馨氣氛。她感慨地說:「我們在疫情期間被隔離,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根蠟燭,當大家聚在一起,燭火會更明亮,更溫暖,所以演唱會取名『再次點燃』(Reignite)。」
疫情給陳潔儀最大的感悟是,我們需要的真的不多。她說:「如果疫情期間,你沒有讓自己的內在精神更豐富,就辜負了疫情要教會我們的事。我很樂觀的,我會盡我所能去逆轉生命給予的難題,像疫情奪走了我的外在生活,我就加強自己的內在精神。」
智慧隨年齡升華 年齡的數字在改變,但她直言不怕老,甚至越活越年輕。
在9月度過49歲生日的陳潔儀,自認對很多事情還是充滿好奇,也喜歡跟年輕人談話。對於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她豁達地說:「我很期待。其實我每次從二到三到四字頭,都很期待,總覺得轉角會有更多的人生樂趣等著我。」
她說很多比她年輕的朋友很害怕變老,並好奇她為什麼不怕?「我認真去想,只要每一天都活得忠於自己,就不會害怕老去。我看過一些人過著他們認為應該過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不會這樣。」
頓了一頓,她笑說:「可能要70歲時我才會怕?我總有一天會看起來像一個老人啊,那會是一個尷尬期,但我一旦接受自己是一個老人,就ok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充實,陳潔儀也從中提煉出智慧和情商。
如今單身的她,有過孤獨的時候,不過現在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她回憶:「四年前剛開始自己住的時候,覺得孤獨,後來朋友介紹我讀探討孤單(aloneness)和孤獨(loneliness)的書籍,要怎麼做到孤單但不孤獨。我花很多時間修煉心靈,也開始一個人散步,逼自己一個人到餐館用餐。」
關於愛情,她也在修煉。「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我發現戀愛時也要保留自我,當你保留自我時,你可以為這段感情奉獻更多,因為一開始你就是愛上對方的樣子,那為什麼時間久了都模糊了,然後開始埋怨對方不是你認識的那個人?兩個相愛的人應該像兩棵樹,雖然它們的根盤繞在一起,但它們還是兩棵樹。」
40歲之後才綻放 年齡就像酒,越陳越香;現在的陳潔儀,洋溢著濃濃的熟女魅力,氣質優雅,自信自愛,有內涵,有智慧。
她認為自己這些年最大的改變,便是願意敞開心扉,「我以前很封閉,我花很長時間,大概10年吧,才對自己公眾人物的身份感到自在。轉捩點是2007年我去公關公司上班,在那之前,我是直接從學生變成歌手,而我性格內向,不知道怎麼跟人溝通,我覺得那是一個不適合我的成長方式。到了職場,我變成一個正常人。」
2011年她重返歌壇,發了《重譯》專輯,讓媒體感覺她脫胎換骨。她說:「我是慢熱慢熟,我覺得我40歲之後才綻放。」
綻放後的陳潔儀,散發光芒,散發能量。她說:「這49年,我獲得很多,所以現在的我能夠給他人能量,也很樂意付出。這些都是年紀越來越大才有的體會,所以我享受變老。」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