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国家需要在人民身上投入资源,人民才能继续在全球化中受益。新加坡很重视教育和培训,包括倡导终身学习,以及鼓励公司加大员工培养。
王瑞杰说,第四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全球人口也发生结构变化,亚洲、欧洲许多国家人口正在老龄化,人们发现,老龄人口往往是全人口中受教育相对少的,他们现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他们愿意继续工作,那么,该如何跟得上这个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岗位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培训年长者,让他们也能操作机器人,可以继续改善生活条件。
他指出,政府进行重新分配的角色十分重要。在新加坡,政府通过累进税制,对社会进行财富重新分配。
新加坡11月11日疫情回顾
现在回顾新加坡11月11日疫情数据。
根据卫生部11月11日通报,新加坡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0.87,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就出现87起,感染速度在放缓。
通报8起死亡病例
年龄介于74岁至100岁
新加坡卫生部昨天通报8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74岁至100岁,皆有基础病病史。
8起当中,6起发生在11月11日,2起发生在10日。
死亡病例的通报之所以出现滞后现象,是因为法医需要进行尸检以确定死因。
新加坡已连续52天不间断通报死亡病例。
以下为过去14天的死亡病例情况,按死亡发生的日期统计:
总体病死率升至0.238%
社区病死率维持0.371%
从2020年1月23日出现首起确诊病例,至11月11日,新加坡一共出现23万零77起确诊病例,其中548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37%升至0.238%。
分解到社区病例层级,病死率维持在0.371% (见上图) ,与前一天同,社区病例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有基础病人员。
本波疫情的总体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05%升至0.306%;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区病例至今出现512起死亡病例,病死率维持在0.358%,与前一天同,是本波之前社区病例病死率 (0.932%) 的38%。
本波社区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个原因是疫苗的保护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病程未完全发展。
另,还有个因素必须考虑。卫生部从10月11日调整程序,ART自助检测阳性但无症状的,无须接受PCR检测,也不再计入确诊数据。
有一派读者认为,这批人应该相当多,是官方确诊数据的一倍以上。既然大量无症状人员没有计入统计,确诊人数作为分母小了,病死率就相对高了。
另一派读者则认为,从输氧、ICU等病例走势来看,实际感染人数比公告的多不了多少,说实际感染人数是公告的一倍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若实际感染人数是公告的一倍,输氧病例基本也同步大增的,而现实是输氧等病例人数较稳定。
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维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言之尚早。
《新加坡眼》盘点自8月18日以来的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我们密切关注接下来几周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走势。
过去28天新增病例轻重症情况
在过去28天内,新加坡的新增本土病例当中,9万零395起 (98.7%) 为无症状或轻症,696起 (0.8%) 曾为/现为普通输氧重症,168起 (0.2%) 曾为/现为ICU观察输氧重症,119起 (0.1%) 曾为/现为ICU病危插管重症,累计203人 (0.2%) 死亡。百分比数据四舍五入。
接种加强针人口比例19%
截至11月10日,新加坡全人口86%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85%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已接种加强针人口比例为19%。
11月11日当天的普通住院病例、普通输氧病例、ICU输氧观察病例、ICU插管病危病例的疫苗接种情况如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