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確診超23萬!新加坡50人打第三針後仍感染,新增一死亡僅35歲 | 李總理、張文宏談防疫策略

2021-11-14

今日疫情快報

截至今天(11月13日)中午12點

今日新增病例2304起,另增14人死亡

關於更多新加坡疫情詳情

戳下方小程序查看

最近,新加坡的日增病例幾乎都在2千、3千多例上下。

有網友覺得,這是因為新加坡的疫情正在改善。衛生部長王乙康在上周也說了, 疫情趨穩 。

但也有網友覺得,新加坡這一波的疫情遠不到說「改善」的時候。

這樣講有什麼依據?

大家可以看下每周病例增長率,持續9天保持在1以下,但是到昨天又突破1了。

一會2千例,一會3千例。

剛說降到1以下就是疫情改善了,措施可以放開了。

但這會又1以上了,難道措施還要收緊?

新加坡的疫情現在是個什麼情況?

過去兩個月,社區16萬人確診

35歲新冠死亡「病症」引發疑問

上個月,新加坡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才說過,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1以下,我們就會考慮放寬一點措施。

進入11月,增長率維持在0.9、0.8左右。

所以我們在11月10日,迎來了8月以後的第一次小幅解封。

然而不到三天, 昨天 每周病例增長率就回到了1以上,1.04 。

雖然不是很驚訝,但會讓人感到混淆。

說好的降到1以下,就表明病例減少,疫情好轉呢?措施10日才放寬,就算病例反撲也沒這麼趕的。

衛生部知道大家會疑惑,所以特地在疫情通告中說明:

「這是因為在屠妖節(4日)公共假期期間,到診所進行核酸檢測的人減少導致。」

來源:海峽時報

這個解釋大家也不陌生。

病例突然減少的情況幾乎每周都有發生。 一般周末、周一曝出的病例數字相比其他工作日都要低。

衛生部對此的公開解釋至今有兩種:周末檢測少;公共假期檢測少。

病例減少就意味著每周病例增長率也會受此影響而下降。

來源: todayonline

也就是說,現在措施略微放寬,條件是基於因為檢測少導致下降的每周病例增長率。。。?

每周病例增長率回到1以上,表明每周的實際感染人數其實是沒有減少的,不減反增。

自打9月28日以後,日增病例就沒有下過2千大關。(除了屠妖節4日新增1767例)

椰子根據衛生部給的圖表信息,統計了一下: 過去兩個月內,不算輸入型病例,新加坡社區累計確診16萬1111例。

相當於新冠大流行近兩年, 新加坡69%的病例都發生在過去兩個月 。

9月12日-30日:確診2萬4724人

10月1日-15日:確診4萬5156人

10月15日-31日:確診5萬6504人

11月1日-12日:確診3萬4727人

*目前本地累計確診達到23萬3176例。

注意,這還不算那些抗原快速檢測(ART),無症狀沒有計入病例數字的人。

10月下旬,是新加坡爆發疫情後情況最嚴重的半個月。

也是10月下旬開始,檢測程序簡化,ART陽性無症狀不用上報。到了11月病例大幅減少。

這會病例減少,並不意味著病毒感染也在減少。

來源:8視界 | 現存有通報的感染群

衛生部的解釋是一個憑證,每周病例增長率也是一個憑證。

情況還未真的好轉,但同住家人五人堂食已經放開,團體活動、大型千人活動也打算開辦。

網友忍不住擔心:

「想知道現在就開放5人堂食到底合不合適宜。」

很明顯,每周病例增長率猛的回升,讓網友們遲疑了。

除了病例,重症與死亡也有「每周增長率」。

如果是這個數字是1.03,則意味著過去一周比前一周,重症死亡增加3%。

截至12日,新加坡需要輸氧、入住ICU與死亡病例的綜合每周增長率是1。

這意味著嚴重與死亡的新冠病例跟前一周相差無幾。

看起來,重症及死亡狀況似有好轉。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8月開始算,新加坡的重症與死亡的每周增長率最高3.15。

發生在9月中旬,當時的措施是允許完全接種者5人堂食。

再來看看現在的住院情況。

來源: SGH

目前,還有1616人因新冠住院,普通病房有280人需要吸氧,31人病情不穩定在ICU觀察,75人病危在ICU插管。

昨天又新增14個死亡,年齡在35歲到102歲之間,全部死亡病例都有潛在疾病。。。除了那個35歲患者。

這次還罕見透露了:35歲的年輕死亡患者,沒有打過疫苗。 死亡原因是生前患有多種合併症(multiple comorbidities)。

這個死因,也引起了網友熱議。

為搞懂死因, 網友專門「谷歌」

comorbidities,合併症。

合併症是什麼?網友表示不懂。

「今日單詞-合併症。」

「我今天學到新詞了,合併症,得谷歌搜索查一下。」

「感覺現在讀通告越來越難,得查字典了。」

「所以現在是在玩文字了嗎。這個詞很生啊。現在不是潛在疾病了,是合併症。」

「難怪我親媽在我讀書的時候老師硬逼我學習,特別是拼寫。現在我懂了。懂得這些生詞估計是成為大人物的必備修養之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還有的網友覺得哪裡怪怪的。

35歲就已經有各種病了。

這個合併症,椰子也去查了一下。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合併症可以是:

與原發疾病同時病發的一種或多種疾病,生理和心理都可以有,比如心理健康方面,一個人可以同時有抑鬱症跟焦慮症;

與另一病症同時並發但並沒因果聯繫的病症;

有所聯繫的同時病發的病症

而新加坡35歲新冠患者有「合併症」去世,也不是獨一例。

美國專家對合併症的解釋是,一個人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的疾病。比如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者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的人。

而有高血壓、肥胖、慢性肺病、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感染新冠後病情更容易惡化。

目前專家們建議是,有合併症的人要打疫苗。

新加坡的疫苗接種進度條幾近拉滿。86%至少打完一針,85%打完兩針,19%的人打完了第三針。

所以大多數人可以安心。

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年輕人,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潛在疾病,或者什麼合併症。

更何況打完第三針還突破性感染、住院的人,新加坡也有。

打完第三針仍確診住院,1人病危

什麼樣的人更易「突破性感染」?

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545萬。

19%就相當於103萬5500人打完第三針。

而這一百多萬人裡頭,還是有56個人確診新冠住院。這個情況就跟打完第二針後發生的突破性感染一樣。

唯一的差別就在於3針以後中招的比例更小一點。

截止昨天,因新冠住院的人中, 打完3針的有56人 ,打完2針的有685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489人。

在普通病房需要吸氧的人中, 打完3針的有6人 ,打完2針的有97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177人。

情況不穩需要在ICU中觀察的,打完3針的有0人(11日有2人,12日無),打完2針的有8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23人。

情況危急在ICU中插管的,打完3針的有1人,打完2針的有24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50人。

從病情嚴重程度來看,打完3針的重症風險小於打完2針,最糟糕的就是打完1針或者沒打過疫苗的。

但在ICU中插管治療,病危的竟然還有1個打完第三針的。

足以說明:對於身體不好的人來說,疫苗是個防疫盾牌,但最好的措施是讓自己不感染病毒。

據衛生部官網的統計,打完第三針後感染新冠的人數在持續增加。

就是不知道現在的突破性感染,會不會跟當初第二針一樣。

畢竟對於病毒共存國家來說,第三針是扛過疫情反撲的終極武器。

如果參考以色列的情況,他們率先給當地群眾打第三針,之後病例增長曲線如下

很明顯,經過一個月疫情迅速好轉。

就連死亡病例,也持續走低。

那麼對於個人呢?

那些打完第3針還需要吸氧的人,身體又會有什麼傷害,會比第二針更嚴重嗎?

在本地專家看來,即便打完第三針出現需要吸氧,因為整體比例太低,也許不用太過擔心。

「吸氧24%就算是吸氧了,100%也是吸氧,他們(衛生部數據)沒有說吸氧的程度是多少。如果只是20、30%的話,其實是不要緊的。」

說是這麼說,當局沒有披露細節,咱也無從得知。

比起花腦力猜打完第三針吸氧嚴不嚴重,不如了解一下 什麼樣的體質能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

相比莫德納,輝瑞疫苗

更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

據美國一項涉及57萬新冠病例研究發現: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多發性皮肌炎、血管炎以及患有多種風濕性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的風險更大。

這項研究中,70%接種的是輝瑞疫苗。

他們發現,沒有風濕病的患者突破性感染率為每1000人中招31.16人。

有風濕病的患者,這個數字則為41.46人。

而接種莫德納疫苗的人群,沒有風濕病的患者突破性感染率為每1000人中招26.52人。

有風濕病的患者,這個數字則為35.65人。

這兩天,莫德納公司官宣承認自家疫苗在30歲男性的群體中,更容易引起心肌炎風險。

同時不忘強調,莫德納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更少。

再結合上述研究所說,只能確實比輝瑞更能有效防感染,只是疫苗副作用也更大。

總而言之,最安全的就是身體健康、免疫力強悍的人。

而免疫力差、有潛在疾病、合併症的,即便打完疫苗,打完第3針,碰上新冠也是得掂量掂量。

李總理、網紅醫生張文宏

談新加坡、中國防疫發展

除了繼續打疫苗,我們也沒有可挑三揀四的權利。

隨著第三劑開打,越來越多國家選擇跟病毒共存,多數人默認新冠病毒不會消失。

那麼接下去的路要怎麼走,就成了關鍵問題。

來源:海峽時報

李顯龍總理近期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是這麼說的:

「逐步重新開放邊境才能從新冠疫情中復原。疫苗接種將讓這個做法更安全,並為企業提供支持,也讓家庭能團圓。」

這個復原,猜測說的是回到疫情前的狀態。

新冠就跟流感一樣,但大家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正常旅遊,正常商業往來。

總理在會議上也著重表態: 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都有意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計劃。

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國是有參與的。

無疑對於新加坡來說,互開邊境的圈子當然是越大越好,畢竟吃的就是這碗飯。

但是現在,亞太地區還不是很敢大邁步開放。

自疫情爆發以後,中國堅持清零到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免隔離通道。

很多人都在想,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共存,互開?

據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近期發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我們國家一定保持戰略定力, 不會盲目地開放,也不會盲目地封鎖 ,中國一定是依靠科學,在對疫情充分控制的情況下,實施疫情控制和生活正常化兩不誤。

他具體提到四點內容,表明中國未來的常態化抗疫會是這樣:

高效的疫苗新藥、強大的預警能力、快速的流調工作、充足的醫療資源。

「即便疫苗接種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仍需實施強大的公共衛生政策,將來中國還需要在免疫強化策略上做得更好」。

怎麼看都是清零策略到底的節奏。

至於邊境互開,目測還在挺遙遠的未來。。。椰友們,你們認為呢?留言聊聊~

關於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對於回國檢測的新規定。進入公眾號輸入關鍵字【回國】查看


相关文章

  • 孤獨、租房、無存款、單身狗,他們才是新加坡過得最掙扎的一群人
  • 人在海外度假還能投票嗎?新加坡不投會被罰款?一篇說清!
  • 新加坡榜鵝藏著30家必吃美食,低至2新起!
  • 新加坡的Angelina甜品店
  • 新加坡半西式半傳統咖啡店:Courtyard Cafe
  • 新加坡擁有多元文化和綠色體驗,適合年輕人城市漫步
  • 今年!新加坡新增7條直飛航線!中國、韓國、印尼、越南等地都有
  • 新加坡老易與香港雨果
  • 新加坡超便宜的10款預製菜!每月省下一半伙食費!還有誰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