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加坡作为新合资公司的基地,再次证明了新加坡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各方对于新加坡投资环境的信任。正如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所说,“新加坡作为一个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的国家,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相信新设立的新加坡合资公司,一定能成为我们双方在东南亚迈向世界舞台的新起点和新支点,把更多疫苗等生物医药产品带给需要的国家和人民。”
目前在疫情下,工厂着重生产冠病疫苗,但合资企业将不局限于冠病疫苗,有需要时也会生产国药集团旗下的其余50多种疫苗。任何商业利润也会用于进一步的投资和研发。英诺医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负责人师郡徽也说到:“工厂会是合资公司的第一步,之后将继续探讨加深合作,开设更多研发和生产设施。”我们期待,新加坡未来会在抗击全球疫情和国际经济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11月12日疫情回顾
现在回顾新加坡11月12日疫情数据。
根据卫生部11月12日通报,新加坡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1.04,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就出现104起,感染速度在加快。
两天前,《新加坡眼》曾判断,当时比例降低是因为11月4日是屠妖节假日,检测少,11月5日 (1639起) 的单日基数异常低,11月12日数据大概率回升至1.0上下。
《新加坡眼》预测,接下来七天左右,增长率大概率仍维持在1.0以上。
要判断新增病例的增长率,必须较长时间观察。
以上新增确诊数据皆出于卫生部10月11日调整模式之后。
通报14起死亡病例
年龄介于35岁至102岁
新加坡卫生部昨天通报14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35岁至102岁,除一人外,皆有基础病病史。
35岁病逝者未接种疫苗,有多种并发症。
《新加坡眼》从卫生部数据归纳,这14起死亡病例,8起发生在11月12日,5起发生在11日;按年龄分布,10人为70岁以上,1人为60岁至69岁,2人为40岁至59岁,1人为35岁。
死亡病例的通报之所以出现滞后现象,是因为法医需要进行尸检以确定死因。
新加坡已连续53天不间断通报死亡病例。
总体病死率升至0.241%
社区病死率升至0.373%
从2020年1月23日出现首起确诊病例,至11月12日,新加坡一共出现23万3176起确诊病例,其中562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38%升至0.241%。
分解到社区病例层级,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71%升至0.373% (见上图) ,社区病例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有基础病人员。
本波疫情的总体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06%升至0.308%;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区病例至今出现525起死亡病例,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58%升至0.360%,是本波之前社区病例病死率 (0.932%) 的39%。
本波社区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个原因是疫苗的保护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病程未完全发展。
另,还有个因素必须考虑。卫生部从10月11日调整程序,ART自助检测阳性但无症状的,无须接受PCR检测,也不再计入确诊数据。
有一派读者认为,这批人应该相当多,是官方确诊数据的一倍以上。既然大量无症状人员没有计入统计,确诊人数作为分母小了,病死率就相对高了。
另一派读者则认为,从输氧、ICU等病例走势来看,实际感染人数比公告的多不了多少,说实际感染人数是公告的一倍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若实际感染人数是公告的一倍,输氧病例基本也同步大增的,而现实是输氧等病例人数较稳定。
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维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言之尚早。
《新加坡眼》盘点自8月18日以来的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