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芝炫从南洋大学地理系毕业,成为谢家第一个带“方帽”的人
用心,走上演艺之路
广播电台招人,还是中学生的芝炫经人介绍,去电台试音。因为芝炫乖巧懂事,所以负责人很喜欢她,但负责人说她的潮州话有很浓的福建腔,并不能达到电台的要求。芝炫觉得这只是一门语言而已,只要有心学,她完全可以掌握。于是,她默默在一旁用心听哥哥姐姐们如何发音做广播,有空就勤加练习。
直到1971年,芝炫已经在南大读书了,有一天电台负责人打电话到她家,邀请她参加广播剧录制。当时芝炫很兴奋,她说:“我几乎是马上飞去电台的。”后来《一水隔天涯》成为她录制的第一部潮语广播剧。之后广播剧越录越多,让芝炫成为当年“丽的呼声”潮语广播剧的“当家花旦”。多年后“丽的呼声”停办,她继续参与958电台福建语组的播音工作。
芝炫一直觉得兴趣不能变成工作,在工作之余会很兴奋地跑去录音,如果变成工作就会失去乐趣。那时她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税务局工作,放工后去录音棚,一周有两三天的时间,听迷众多。
当时“丽的呼声”广播早上6点开播直到半夜12点结束,节目丰富,各种方言都有,是非常受欢迎且活跃的电台。1980年政府有新的规定,电台节目要使用标准华语,但“丽的呼声”还是被允许多进行了一年方言广播,1981年年中转成华语广播。
《与听众共欢乐》节目是“丽的呼声”广播电台倍受欢迎的一个线下节目,每月一次与公众见面。芝炫记得第一次活动是在宏茂桥的组屋楼下,当时现场超过2000人赶来观看,附近组屋的每一层楼都站满了人,结束后大家都迟迟不愿离去。
1972年“丽的呼声”在新加坡国家剧场(现已拆除),也做了一场和听众见面的活动。芝炫演出《桃花过渡》,还在此次演出里以古典造型惊艳全场,是当年观众心目中的明星级人物。
1972年芝炫演出《桃花过渡》
1983年芝炫加入“新加坡艺联剧团”。她第一次演出话剧是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在蔡曙鹏博士导演的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中担任女主角。初次表演话剧,没有经验,当时台下看戏的朋友说听不清她讲的台词。这促使她在之后的演出中更加用心投入排练,注意拿捏台词、语速,也更充满热情。
在演绎路上给芝炫莫大帮助的,有一位亦师亦友的重要人物,他就是1990年应新加坡实践表演艺术学院邀请来讲学的北京人艺演员任宝贤老师。芝炫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受教良多。
他告诉芝炫,你还年轻,如何把一个老人演得很像呢?除了注意观察老人的动作、语气,还有要突出老人的特点,很重要的一点,你要记住一句话:人老脚先老。听了任老师讲解如何表演后,芝炫一直用心揣摩,她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笔者认为:从儿时的经历开始,芝炫就有了非同寻常的生活体验,她的生活,她都能用心体会,从而让她的内心蕴蓄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只不过是她丰富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化。
芝炫自1983年第一次上台演戏后一发而不可收:1984年芝炫出演《茉莉公主》、1985年出演郭沫若的《虎符》、1986年出演曹禺的《原野》。芝炫参演的剧目非常多,《王昭君》、《日出》、《阮玲玉》、《钗头凤》、《贵妇还乡》、《老鼠嫁女》、《那年那夜那些人》还有不少本地编导的剧作。
1984年芝炫出演《茉莉公主》荣获新加坡戏剧节最佳演出奖
1986年芝炫出演《原野》
芝炫也做导演,例如为“新加坡艺联剧团”导演《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后来她也参演了不少电视剧、电影,例如1997年新传媒的大戏《和平的代价》、电影《沙城》等等。她主演的戏曾多次在中国(山东和上海)、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和摩纳哥等地的戏剧节展演。
芝炫也拍摄过很多短片,有些是帮学生拍摄毕业作品,有些是拿去参加比赛,也有公益短片。她觉得年轻的孩子们想要做事业不容易,经费紧张,人家给的片酬,她会说可以降低一些。能主动给自己降薪的人,笔者揣测,一定与年少时体会过的艰辛与温情有关。
现在因疫情的关系,她把工作量尽量减少,拍摄也尽量减少参与人数,不过她依然没有放弃她热爱的演艺事业。今年1月30号,她与杨世彬一起拍摄华文短片《阿月》,2月又拍摄英文短片《永远不要忘记我》。
用心,观照事业与家庭
芝炫的演艺事业为人熟知,相信大多数人以为她是全职做广播员、演员、导演。可实际上她一直都有自己的全职工作,演艺工作只是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
南洋大学地理系毕业的芝炫,最开始的志愿是做老师,教书育人。但因拿了政府奖学金,所以毕业后要先为政府服务。
1974年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新加坡税务局工作。在税务局2年多后辞职,进入一家私人会计公司。老板觉得她诚实可信,工作能力强且非常用心,1978年就推荐她进入朋友开设的一家电脑科技公司任总经理,管理十余名员工。1989年她进入大型投资管理公司任行政总监至今。她现在本想退休,可公司的元老非常信任她,请她继续帮扶后辈接班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