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疫情持續近兩年,人們對病毒恐懼,造成長時間不外出導致發胖,肥胖導致的慢性疾病又更加可怕!
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疫情期間發胖並非是成年人的"專利",青少年也會變胖。過度肥胖與新冠肺炎的重症率成正比關係,隨著冠病成為地方性疾病,糖尿病人感染病毒後重症的風險越來越嚴重。
本地肥胖率 回到10年之前!
新加坡的肥胖率歷經前兩年的下降之後,又再次回升。
以上圖源:KKNEWS
本地在2016年向糖尿病「宣戰」,曾有初步成效:
數據顯示:
2017年-2019年,本地人口糖尿病發病率穩定,保持在比8%略低的水平。
2017年-2020年之間,本地肥胖率從8.6%增長到10.5%,又再次回到2010年的水平。
2018年-2019年,新加坡營養調查顯示:本地人均每天攝取12茶匙的糖分,遠超維持正常營養所需分量。
衛生部長也指出: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會導致對抗糖尿病的進程受到阻礙,之前的客觀成果成果也會前功盡棄。
在家時,交感神經刺激比在外活動時要少,造成對飢餓的注意力有所增加,適當的運動會使腦內啡增加,降低飢餓感。
每天攀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和無法避免的經濟衰退,增加了心理壓力,壓力也會引起肥胖。
每天攀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和無法避免的經濟衰退,增加了心理壓力,壓力也會引起肥胖。
以上圖源:sports sina
就是因為以下這些問題,造成在家的人們更容易飢餓感增強,暴飲暴食,運動總量減少,體內脂肪堆積。
世界糖尿病日 關注本地人口健康
圖源:Ong Ye Kung facebook
前天是世界糖尿病日,衛生部長王乙康在新加坡配合世界糖尿病日舉辦的活動上致辭時,他說:
「新加坡人普遍攝取的糖分仍過高,肥胖和體力活動量不足也是威脅健康的根本原因。」
事實也的確如此: 當你問起新加坡上班族今天在哪裡吃飯,十有八九會回答你是在食閣。
本地食閣基本都是固定的菜品:釀豆腐,魚片湯,廣式燒臘,蝦面,福建炒麵,炒粿條,椰漿飯,雞飯,雜菜飯,肉骨茶,再加上買糖水和飲料的店鋪等。
仔細看看這些食物,就會發現:這裡的食物一般都是大量的主食加上一些肉類,蔬菜搭配很少,甚至是兩三片黃瓜或幾根豆芽,就是一餐。
以上圖源:8 world
因為天氣炎熱,食材為了保鮮,很多烹飪手法以油炸煎炒為主;為了照顧絕大多數人的口味,菜品味道也比較重口味。
夏日炎炎,每人再點上一杯碳酸飲料或含糖較高的甘蔗汁、奶茶、咖啡...
一天下來攝取的高熱量和含糖食物可想而知,更不要算上人人都愛的水果和釋放壓力的甜點。
想想都後怕!
而疫情期間,更多人會選擇打包或者外賣在家裡吃。
本來還可以出門走一圈,釋放掉一些熱量,現在可好,有了外賣更可以坐享其成。吃得開心,體重也蹭蹭蹭,往上直冒!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飲食和 降低糖尿病併發症呢?
衛生部長在Facebook上也與我們一起分享心得:
王部長說: 前天是是世界糖尿病日。他也見到了勵志的例子。
今年的新加坡糖尿病獎的獲獎者是一位一直守護女兒的好媽媽。
她一直站在女兒身邊與糖尿病作鬥爭。她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
多年來,這位女士一直陪在她女兒身邊 ,接受治療並作出了很多生活方式的改變。
今天她已經可以不用口服任何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進行治療了。
就是說只需要配合自己的合理食譜和運動來正常生活了。
這樣的實例,證明有效的家庭護理可以轉變性的積極影響 ,可以讓所愛之人可以接近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人面臨糖尿病威脅,抗擊糖尿病之路還在繼續,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定期鍛鍊和均衡的飲食使身體更好的恢復。
本地網友也表示:對抗糖尿病還需要有更多的糖尿病疾病篩檢,讓更多的人儘早了解。
本地超過 400,000 人患有糖尿病。在邱德拔醫院和國家綜合診療所發現, 竟然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可怕的疾病。
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病情控制也不好。超過一半的人還表示自己並不知道需要定期篩查糖尿病。
新加坡還應在各種檢查點進行糖尿病篩查,比如:應徵入伍前、入職前體檢。讓這項檢查儘早完成,千萬不要等到為時已晚再後悔!
更有網友感謝衛生部長的健康提醒:
感謝不斷的關心,我已經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跟不健康的食物說不!
椰子也建議更多方法來預防糖尿病:
飲食選購更多健康食品 比如:參加職總平價合作社的「吃吃喝喝買買·活出健康」活動,儘量平均購買「較健康選擇標籤」食品。
控制每日必須的糖分攝取 新加坡糖尿病協會主席卡佩娜博士說,每日的糖分攝取,不應超過人體總熱量攝入的10%。
也就是說:本地女性或男性,每日糖分攝取分別不超出9茶匙和11茶匙。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糖分攝取過高,即便有定期運動,肥胖率仍會回升。
及早接受糖尿病檢測 定期接受糖尿病檢測,能夠更好的及時了解身體情況,儘早進行藥物和飲食干預,可有效避免或拖延糖尿病重症的形成,保護腎臟功能不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增加運動量 各年齡段的人都有必要定期做運動。中年人每周至少有四到五次有氧運動,兩年內就能促進心臟健康。
以上圖源:news feminine
運動不怕遲,就算從來沒有運動習慣,只要從現在開始有氧運動,就能逐步增加身體的健康指數。
在目前的冠病疫情下,對抗糖尿病更重要。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冠病,患上重症機率更高。
糖尿病後期的嚴重併發症會導致:神經病變、腦血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性眼疾、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等等,病情嚴重不可逆。糖尿病後死亡原因,大部分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可怕的糖尿病併發症。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