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苗面世以來,疫苗供應分配不均的現象一直不絕於耳。
財力雄厚的富國常被批超額囤積疫苗,利用金錢優勢「插隊」搶購訂單;窮國卻因資源有限,遲遲等不到藥廠送來疫苗,接種進度令人堪憂。
一份最新分析報告顯示,引領冠病疫苗產業的輝瑞、BioNTech和莫德納這三家藥廠,其mRNA疫苗今年的稅前利潤總和可達340億美元(約460億新元)。
換句話說,這些疫苗大廠平均每天可賺取9350萬美元(1億2600萬新元)、每分鐘可收穫6萬5000美元(8萬8000新元)、每秒可進帳1000美元(約1350新元)!
滴答滴答滴答......單是紅螞蟻發獃的這幾秒鐘,大佬們賺的錢可就足以抵幾個月的生活費了。
諷刺的是,疫苗事業風生水起,財源滾滾的背後,世界上那些最貧困國家的百姓至今都未能接種疫苗。
這與藥劑業荷包滿滿、富國忙著施打追加劑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非洲聯盟和PVA非洲分支代表塞尤姆(Maaza Seyoum)表示,輝瑞、BioNTech和莫德納利用其壟斷優勢,把與富國簽訂的最賺錢合同擺在優先位置,罔顧窮國的權益。
「這幾家公司每小時就可賺進數百萬美元的利潤,而低收入國家只有2%的人口已接種疫苗,這是可恥的行為。」
另兩家藥廠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則先後兌現承諾,在扣除成本後,以非營利價格為基礎出售疫苗,履行社會義務責任。
「這一舉措可增加全球疫苗供應量,從而降低價格,拯救數百萬人的性命。」
在疫情仍久不消散的今天,還有賴藥廠與各國政府積極配合來回歸正常生活。
然而,藥劑業能否不把金錢利益擺在最前頭,儘快將疫苗接種和集體免疫大計提一提速,至今始終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