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最近神乎般的步伐一致,揪出兩國人的最新共同天敵:
肥胖!
肥胖是疫情久久未退情形下意想不到的結果。居家學習和辦公,以及減少出門和出國的種種措施令更多人變得肥胖有目共睹。
疫情當下,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誘因,而糖尿病患者一旦染上冠病後更容易導致病情複雜出現重症,加深治癒難度,亦加重醫療的國家和社會成本。
日前(本月14日)衛生部長王乙康宣稱,我國的肥胖率歷經下降後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國肥胖率從8.6%增加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新加坡人攝取的糖分仍過高,肥胖和體力活動量不足還是我們面對的挑戰。
從2017年至2019年,本地人口的年齡標準化(age-standardised)糖尿病發病率維持穩定,保持在比8%略低的水平。各年齡段有更多人定期做運動,例如 50歲至74歲成年人,定期做運動的比率增幅尤其明顯,從2017年的23.5%增至2020年的31.4%。
結果,我們還來不及沾沾自喜,疫情一來差點沒把我們逐漸積累的成果拋回原點。
馬國衛生部長凱里日前也發出嚴正警告:
馬來西亞不是健康的國家!
國人的肥胖率和心臟病處於高位,大馬的冠病死亡率很多是因綜合症和慢性疾病導致。他認為馬國人的健康意識低落,希望國人通過改變行為而改善健康狀況。
「想像一下,大馬人二分之一肥胖,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四分之一的人不健身。」
連部長都自認不健康,沒有「以身作則」,看來我國相對健碩高大的衛生部長還是更勝一籌!
難得這期間燒腦苦思抗疫的兩國衛生部領導步伐一致,呼籲國人正視肥胖的問題。等疫情止息後,如果他倆除下西裝革履,齊齊穿上運動裝球鞋,到我們又愛又恨的長堤領軍揮旗鳴笛,舉辦跨境馬拉松長跑,一定會空前震撼,達到宣傳健康生活,兩國恢復正常往來的感人肺腑效果。
當然,這算是我狂想、痴想了。不過「逼迫」國人運動,注意自己的體重,宣揚健康理念用奇招,耍奇技也應該在所不惜。
肥胖已經不單單是個人的事 也許有人會說,選擇(保持)肥胖是個人的事,國家也管得太多了吧!人權在哪裡?自由選擇在哪裡?
但是話真說回來,肥胖就偏偏不是你自家的事,不止關乎美醜,因為肥胖已經進入社會學的術語:「醫療化」(Medicalizaton)的領域,意指將非醫療的問題定義為醫療問題或病例處理。
早在2013年,美國早把肥胖「醫療化」,在新加坡各大政府醫院和私人機構都紛紛設有肥胖護理診所,而不再是美容院的事。這些醫療機構提供全方位從飲食、體操和醫療手段幫助超重到肥胖人士。
新加坡中央醫院的肥胖中心號稱是全國第一個肥胖中心,該中心彙集內分泌科、減肥外科(bariatric surgery)、腸胃科、物理治療科、營養科、心理學科各領域的醫護專家。
病例先通過改變生活和飲食方式減輕體重,只有在這些方式都無法減輕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進行手術,尤其是那些BMI超過37.5,或者32.5(有長期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
如果新馬兩地的肥胖人口還不夠嚴重,我們看看人口超重超過50%的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他們的冠病死亡率高出10倍。
英國每10萬人登記184例冠病死亡,是世界上死亡率第三高的國家。英國的肥胖率居世界第四位,63.7%的成年人被認為超重。
「肥胖與冠病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是明確而令人信服的。」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今年三月回應世界肥胖聯合會研究時表示,這項研究給全球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鐘」。
超重和肥胖絕對不是必然的 然而,我認為攻克肥胖問題跟其他疾病的性質稍有不同,難度更高的原因有幾個,要投資的社會成本也必須更高。
首先,一般人始終不認為肥胖是「問題」,是「疾病「,很多人甚至對於長期超重或肥胖無動於衷,無痛無藥的,不痕不癢,只要長期疾病一天沒有來襲,也不會有減輕體重的急迫性。
這樣的普遍心理夾雜了無知(不認為肥胖或超重不健康*)、僥倖心態和自我放縱,久而久之肯定與脂肪和贅肉共存,還與日俱增。
(BMI指數:18.5至22.9屬於低風險、23至27.4屬於中度風險、27.5以上屬於高風險)
其二,高度城市化的生活食肆選擇很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是美食天堂,幾乎可以全天候不停的吃,吃吃喝喝不再是溫飽而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自知。在家大吃、見朋友大吃,上班也小吃一堆吃不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其三, 如果馬國衛生部長認為馬國人健康意識不足,其實新加坡在很多方面還是有待加強。即使遍布全國的運動設施充裕,國人最缺乏的還是動力,以及強烈的健康意識。我認為這些知識應該從小灌輸,在學校就灌輸良好的運動習慣。
政府這些年興建大型運動設施和建設綠地公園毫不手軟,組屋樓下的運動器材隨處可見,這點可嘉可獎,一出門即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但是這只是成功的一半,觀念的改變才是最大的長期挑戰。
深陷這種的情境的人似乎不止是他。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的,也可能是曾經或現在的你或我,或我們身邊摯愛的家人,我們沒有理由坐以待斃。
這是由於超重和肥胖絕對不是必然的,只要有意識和動力要減輕體重一定可以尋求正確和有效的方式,包括調整飲食、多運動、最近風行的間歇性斷食(每天減去一餐)或求助專業減肥護理中心。
尤其是在冠病威脅之下,戰勝肥胖是一場必要和絕對有價值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