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英教育制度

2021-11-19     缘分     29152

新加坡精英教育制度

目前,有很多在新加坡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对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和体系还是一知半解,所以今天小澳就来详细讲解一下——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背景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在东南亚处于领先地位,它沿袭英国的教育制度,以母语+英语双语教育为特色。

新加坡教育部负责监督国家课程的发展,其中包括“期望的教育成果”,就是学生在生活技能,知识技能和学科知识方面的卓越表现,包括品格发展、自我管理技能、社交和合作能力、识字和计算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知识应用技巧。

新加坡教育在21世纪的培养目标

新加坡的义务教育包括6年制小学,再读完4~5年的中学课程,可以选读3~5年的理工学院,或2~3年的初院、高中,之后再根据成绩进入大学。

在层层筛选的精英选拔制度下,教育体制相对灵活很多。根据孩子的程度,从小学就开始分流,不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

这也是新加坡的教育为何屡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的原因。它吸取了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有应试教育来捶打基础知识,也有西方教育体制的灵活与弹性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中小学一般采用半天制,和中国教育制度相比,课业没有那么繁忙,上午学习课内知识,下午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CCA。初级学院、大专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严格著称,中小学允许校长或训导主任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鞭刑处罚学生,有些时候甚至是公开实施的,虽然很少施行,但仍然能对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新加坡教育历史改革

从1991年到2003年,在小学四年级结束时会有分流考试,将学生按成绩分为EM1、EM2和EM3三个源流。在EM1和EM2源流的学生会学习英语、数学、母语和科学,其中EM1源流学生还可以选修高级母语,而EM3的学生只能修读英语、基本母语和数学。

当时对于新加坡这种小学分流制度,有很多人批评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埋没了有潜力的孩子,但新加坡政府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因材施教。

后来在2002年,新加坡导演梁智强拍摄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小孩不笨》,从三个EM3学生的经历出发,控诉小学分流制度的弊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政府也因此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行动。

2004年,教育部将EM1和EM2合并;2008年,EM1、EM2和EM3的分流制度被废除。

从2019年开始,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所有考试,并在2021年底前逐步取消小三和小五的年中考试。

新加坡精英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

小学一到四级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包括英文、数学、科学和母语(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还有音乐、美术、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社会和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增加一门科学课。

每年8月份,新加坡教育部会邀请全国的小三学生参加GEP考试,测试英文和数学水平。通过第一轮之后,大概会有10%的学生进入第二轮考试。通过两轮考试的学生,会进入全国9所小学的高才班学习,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班。

现在的小四学生,会根据自己年终考试的成绩,选择接下来每门课是学习普通科目,还是难度较低的基础科目,以及是否选修高级母语。

小学六年级结束后,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SLE)。从今年开始,小六会考以8个积分等级(AL),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是为了淡化过度看重成绩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竞争,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强项和兴趣。

普通科目的考试分数将直接转换成AL积分,积分越少越好。而难度较低的基础科目,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在统计成绩时,教育部会把基础科目的等级转换成积分制中的AL6至AL8,再计算学生的总成绩。也就是说,基础科目即使考到了最好的等级A,也只能等同于积分制中的AL6。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有基础科目这个选项?那是因为不能适应普通科目难度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动力,如果修读基础科目,反而能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升上中学后能更顺利地过渡。

那么如果积分相同,怎么决定录取谁呢?

01 身份的不同

新加坡公民将有绝对优势。

02 选学校的顺序的先后

身份相同的话,谁把这所学校排在志愿前面谁就优先。

03 运气

如果选择顺序也相同,那就只能靠运气了,让电脑抽签来随机决定选谁。

04 高级母语

如果学生报读特选学校,那么高级母语的成绩将成为超越身份的优先因素。

另外,有特长的学生,在报考相应DSA项目的中学时,也有可能在小六会考成绩没有达到截分点的情况下被录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