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健康水平下降,高血壓患者數量直接翻倍

2021-11-21

11月18日,新加坡衛生部和保健促進局公布了2020年全國人口健康調查結果。該調查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間,抽樣訪問了6250名年齡在18歲至79歲的民眾。

高血壓患者人數增長約50%

根據結果顯示,在新加坡患有高血壓的人從2017年的24.2%,上升至2020年3月的35.5%,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是在為調查接受健康檢查時,才查出患病。患有高血脂的人則從35.5%升至39.1%。

(圖源自:Pixabay/1643606)

高血壓的發病率也隨年齡上升,18歲至29歲發病率約為10%,70歲至74歲大幅上漲到74.9%。男性患病比例為41%,多於女性的30.2%。

造成高血壓頻發的原因之一是飲食過咸。根據2018年的數據,每10名本地居民中就有9人食鹽攝入量超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平均每天攝入不超過一茶匙的鹽,然而實際上居民每日大約食用1.8茶匙。

衛生部和保健局指出,新加坡人近年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發生改變,經常在外用餐或叫外賣,或食用冷凍食品和快熟面等速食。這些都會導致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發病率上升。保健促進局正準備加速「減鹽」計劃,建議商家調配低鹽調味料和醬汁,並開展全國性運動,鼓勵國人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體育鍛鍊不足,肥胖問題加重

肥胖症患者從2017年的8.6%增長至10.5%,其中超過20%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處於危險水平。

(圖源自:Pixabay/Bru-nO)

年齡在30歲到59歲之間的肥胖者占12%,幾乎是19歲至29歲肥胖者(6.6%)的兩倍。

衛生部和保健局表示,肥胖症和危險水平的BMI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除了基因因素,不常運動和不健康飲食也是肥胖症的原因。

受疫情影響,人們更多時間是待在家中。據統計,雖然每周至少三次參加20分鐘以上休閒鍛鍊活動的人數有增長趨勢,但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人數有所減少。

縱飲比例增加,

多數為年輕人和受高等教育者

雖然定期喝酒的人仍保持在2.2%的低水平,但縱飲(bingedrinking)的比率卻從2017年的8.8%上升到2020年的10.5%,其中以多數是年齡在18至39歲的年輕人。

(圖源自:Pixabay/bridgesward)

縱飲的意思是,男性在過去一個月內曾一次喝超過五杯酒精飲料,或是女性一次喝超過四杯。

男性縱飲的比例是14.6%,遠高於女性的6.5%。

男性當中縱飲最多的人群處在30歲至39歲,女性人群則是在18歲至29歲。

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13%)比中等或小學教育的人(4.4%)有更高的縱飲趨勢。

有近四成的縱飲發生在酒吧、酒廊和酒店休息室,還有31.6%則是在親朋好友家裡、聚會或慶祝場合。

吸菸率持續下降,

半數吸菸者計劃戒菸

本地吸菸率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13.9%降至去年的10.1%。

數據顯示,有13.4%的吸菸者是50歲至59歲,占最多人數。男性中有13.7%的人每天都要吸菸,平均消耗13支煙;女性則有3. 4%,數量為10支。

(圖源自:Pixabay/geralt)

有48.3%的吸菸者表示正在計劃戒菸。然而,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戒菸的人只有19.3%。

久坐不動加快糖尿病上升趨勢

新加坡在2016年開始致力於消滅糖尿病。這次調查發現9.5%的人患有糖尿病,與2017年的8.8%相比有所增加。

年齡標準化(age-standardised)發病率幾乎沒有增長,只從2017年的7.8%變化為2020年的7.9%,老齡化是增長的主要原因。

40歲至74歲的本地居民當中,定期接受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檢測的人群約占三分之二。但從2017年開始,接受檢測的人數小幅下降了3.4%。40歲至49歲接受檢測的人群從2017年的60.7%上漲到62.5%。

衛生部長王乙康近日指出,疫情期間人們少了許多社交活動,許多人養成了久坐不動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可能會阻礙新加坡對抗糖尿病的前進道路,甚至努力取得的初步成效也將前功盡棄。

針對這次的調查結果,當局認為這更多反映了新加坡民眾在疫情前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結果。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必須在往後的報告中才能更佳體現出來。

全國人口健康調查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目的是收集有關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率,以及吸菸、飲酒和缺乏運動等帶來健康風險的信息。

編輯:SGB

— END —


相关文章

  • 出國忘關冷氣 致3鄰牆面冒水珠
  • 【新聞人物】26歲當上第一夫人 回顧尤索夫夫人艾莎精彩一生
  • 新加坡2小時強降雨達半個月雨量!富人區淹成河,豪車被泡報廢
  • 林明倫遇豪雨淹水 背12歲兒涉水脫困
  • 幼兒園招牌都見不得光! 競選期間有哪些雷區?
  • 李顯龍拆解中美關稅困局,新加坡能否成「避險港灣」?
  • 新加坡私宅200萬成「入場價」?郊區房價向豪宅區看齊
  • 83萬人次!中國遊客撐起了新加坡第一季度的旅遊業,但這個國家的遊客漲幅最大
  • 還記得春晚上扭秧歌的機器人嗎?來新加坡看看AI是怎麼長出「手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