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包文化盛行,疫情進一步推動這股風氣,造成塑料垃圾量大增。
「重用實驗室」希望透過設計在民間推廣重用文化,概念產品不減人們打包的樂趣,卻有助減塑履行環保責任。
一個南洋人看了很有感覺的鐵罐造型保溫瓶;一個小販提供蠟紙墊、食客自備餐盒,「一人一半」的合作式打包形式;一個像一般泡沫塑料打包盒的孿生兄弟,但卻能重用300次,供食客借用的「有借有還」打包盒。這三款環保概念打包產品來自新加坡鯨林設計事務所(Forest & Whale)創辦人古斯塔沃·瑪吉歐(Gustavo Maggio)與蔡汶霓夫婦,他們花了一年時間訪問食客與小販之後,得出這個設計概念。
鯨林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古斯塔沃·瑪吉歐(右)與蔡汶霓夫婦。
夫妻倆以本地打包文化為研究課題,創辦「重用實驗室」(Reuse Lab,www.thereuselab.com),並獲得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旗下「好設計調查與研究」(Good Design Research)項目的支持,透過設計來「駭客」本地打包文化,讓綠色環保行為與傳統和在地根深蒂固的打包文化和小販文化接軌,讓國人愛美食之餘也能愛地球,減少垃圾量。
2019年,用完即丟的一次性垃圾占本地垃圾量的三分之一,相等於20萬噸,足以填滿400個奧運泳池。拖了快兩年的疫情加劇垃圾量的增長,單是在去年兩個月的阻斷措施期間,新加坡每家每戶便「貢獻」了1300噸的塑料垃圾。
打包是塑料垃圾來源之一
蔡汶霓指出,我國塑料垃圾來源之一來自我們的打包文化,加上我國的垃圾很少被再生,都是被送到焚化爐,所以她與古斯塔沃認為最好的減塑法就是在民間推廣重用文化,「重用實驗室」就是透過設計解決這過程中的種種痛點。
古斯塔沃說,環保減塑不只是「帶個打包盒出去買外賣」這麼簡單,這在歐洲行得通,新加坡人卻未必買單,必須深入了解在地不同的飲食、打包、外賣文化。來自阿根廷的他說:「阿根廷居家自煮的文化較盛行,那裡地方較大,家裡有大廚房,餐館沒有新加坡多,外食消費比這裡高。新加坡則完全相反,這裡打包或外食會比自己煮便宜,而且新加坡確實是美食天堂,在外面能吃到多元且便宜的各種美食。」
蔡汶霓補充說:「疫情前,我們經常在家煮食。兩年前女兒出世後,忙著照顧她和工作,沒有下廚的時間,我們才開始到咖啡店和小販中心打包。跟菜飯攤主聊開,發現他們一周平均用掉1000個泡沫塑料盒,我們也開始煩惱怎麼處置用後即丟的餐盒。這些自身的體驗成了我們研究環保打包設計的基礎。
「重用實驗室第一系列的三個概念設計就是我們在一年內跟不少新加坡人和飲食業者訪談的心得與延展。」
保溫瓶:來自煉奶罐的啟發
誰說阿公阿嬤不懂得環保?用煉奶罐外帶咖啡就是他們不浪費資源的「重用」民間設計。蔡汶霓說這60年代的環保精神所促成的創新,其實是現在很夯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先驅」。
蔡汶霓家三代都是小販,她童年最深刻的記憶是看著外婆起早摸黑到芳林公園小販中心開檔,後來舅舅接過外婆的檔口賣燉湯,她的表兄弟姐妹也常到攤位幫手。因為這層關係,她與丈夫古斯塔沃得以近距離訪問咖啡店的小販。
古斯塔沃說:「這些小販其實對塑料污染環境有足夠的認知。他們也儘量用煉奶罐打包咖啡,因為和紙杯、泡沫塑料杯相比,不鏽鋼煉奶罐能保持咖啡的原味,紙杯上的一層臘和泡沫塑料會影響味道,那怪怪的感覺還是喝得出來的。」
蔡汶霓認為打包咖啡的鐵罐是本地小販文化的經典,於是和丈夫一同將它重構為一個雙層不鏽鋼隔熱耐冷的保溫瓶。蓋子由再生塑料製造,能旋上防漏。仿效塑料繩的編織拉繩還能更換,融入現代時尚元素。整體設計接地氣,讓人感覺是接駁傳統文化,很理所當然的有機創新,而不是從別國文化空降的新事物。他們計劃把這設計掛上眾籌平台。
自備餐盒+蠟紙墊:共同承擔環保責任
古斯塔沃透露,在調查人們自備打包盒的行為時有兩大發現:一,吃完打包食物要怎麼清理打包盒給許多人造成困擾;二,現代人喜歡輕薄的包包,市面上的餐盒普遍過胖,塞進包包會變得鼓鼓的,這讓他們不太願意自備餐盒。
蔡汶霓也發現,以前小販和食客的關係很密切,有種溫暖的甘榜情,不像今日的流於交易。她說:「很多人感覺環保的擔子總是落在一方肩上,仿佛關愛地球跟彼此是毫無關係的。」於是,他們想到「一人負責一半」的模式,讓小販和食客都必須同時參與才能完成的環保之舉:食客自備一個疊合起來很細薄的塑料餐盒,小販則提供用蠟紙做的內墊,把食物盛在裡頭,吃完後只要把蠟紙丟棄即可,不怕弄髒餐盒,而且小販也用慣這種打包蠟紙,要進貨一點都不難。
記者問:何不幹脆讓小販直接提供蠟紙打包就好?古斯塔沃解釋:「不是每個人,譬如德士司機和送餐員都能在外頭輕易找到一個台面用餐,有個餐盒比較方便他們隨時隨地進食。」蔡汶霓說:「一人一半的打包模式也讓業者與食客從交易的關係回到甘榜時代的互助關係。」
可循環使用餐盒:業者熟悉的打包模式
由餐飲業者提供的可不斷重用的外賣餐盒,食客用完後可到不同地點歸還的「有借有還」模式在歐美推行後取得不錯的反應。古斯塔沃與蔡汶霓認為,若要在本地引用,必須在餐盒設計上下心思才不會水土不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蔡汶霓憤憤不平地說:「從來沒有人從小販的角度來思考環保打包設計。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測試了10到15種不同餐盒,發現小販都要花時間研究怎麼打開和蓋上,在繁忙時段大大降低了他們的效率。環境部規定為了食品安全,小販必須在烹煮後的4小時內賣出食物,形形色色的餐盒只會拖延他們的時間。」為此,他們選用了小販們最熟悉的蛤殼式泡沫塑料餐盒為設計,可重複洗用300次的單一可循環材料重構。小販使用自己熟悉的餐盒能很熟練地完成打包動作,在繁忙時段尤其重要。蔡汶霓說:「環保設計一定要建立在人們熟悉的基礎上,才容易推廣和被接納。這是貫穿我們概念的一個中心思想。」
這些小販其實對塑料污染環境有足夠的認知。他們也儘量用煉奶罐打包咖啡,因為和紙杯、泡沫塑料杯相比,不鏽鋼煉奶罐能保持咖啡的原味,紙杯上的一層臘和泡沫塑料會影響味道……——古斯塔沃
環保設計一定要建立在人們熟悉的基礎上,才容易推廣和被接納。——蔡汶霓
文:林方偉
圖:Forest & Whale提供照片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