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如果身體不舒服,但去不了醫院該怎麼辦?

2021-11-23

編者按:最近,由於新加坡疫情肆虐,許多人都選擇宅在家中,儘量不出門。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小病小痛,又不想外出去診所、醫院,該怎麼辦呢?《新加坡眼》App的網友「米夏」就與大家分享了上網看醫生的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疫情當下,想必大家如果有小病小痛,又不是新冠相關的症狀,或許不太想親自去診所或者醫院,畢竟那裡可能有更高的感染新冠的機率。又或者診所約滿,沒法短時間內見醫生面診,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

又或者,如果大家不習慣用英文溝通,有沒有其他辦法看醫生?

其實這種情況,也是有些辦法的。比如,如果習慣用微信,並且微信支付可以使用 (零錢或者綁定了銀行卡) ,可以試試一些醫學公眾號的在線問診服務,相當於在線遠程門診。

在這裡舉兩個例子(純分享):

1.怡禾

這是一家口碑還不錯的醫學健康服務機構,印象里在大灣區 (廣州和深圳) 是開設了線下的實體醫療機構的。

微信搜索「怡禾科普」公眾號,打開後選擇「服務」,然後選擇相應的問診選項。

如下圖所示:

之後就會進入網絡問診服務。

可以根據自己的症狀選擇科室。

選擇科室後可以進一步選擇醫生,上面有來自各個地方各個醫院的醫生。比如像下圖所示:

點開醫生主頁可以看到詳細的資料,醫生所在的醫院、擅長的方向、問診方式和價格、評價等等。比如下圖所示:

選好了醫生,就可以點擊醫生頁面上對應的諮詢選項進行諮詢了。一般來說,不是很急的話可以選擇圖文諮詢,把自己的狀況和問題描述清楚,附上照片。醫生會在規定的時間裡面回復。得到醫生第一次回復之後還有免費進行追問的機會 (有一定的次數和時間限制) 。

2.丁香醫生

整個流程和機制是差不多的。

可以按下圖圈出來和標好了步驟的部分,先搜索公眾號,再點擊服務,然後進入問診頁面。這家似乎還有做app,大家也可以在應用商店裡搜索一下。

丁香醫生的問診頁面長這樣:

先選好科室之後,再選擇醫生:

可以點擊醫生名字進行詳細了解:

選好了醫生就可以問診了,比如圖文問診的頁面是這樣:

3.還有另一個在線問診的app叫做微醫。好像只有在中國的應用商店能下載到。大家也可以下載下來比較一下。

一些建議:

關於選擇醫生:

1. 儘量考慮選擇大城市大醫院 (比如省會城市或者直轄市的三甲醫院—— 不確定的話就網上搜索一下醫院名稱一般都能查到,或者省級公立專科醫院,比如省骨科、省婦幼保健醫院等) 的醫生。

大城市大醫院醫生的好處是診療理念比較與時俱進,見過的病例也比較多,可能很奇怪的病例都見過。

2. 儘量選擇有一定資歷的醫生,原因同上。當然,不用非得盯著主任醫師級別,有一定資歷和經驗不是新醫生就挺好。

3. 如果人在國外,儘量選擇國內好醫院的中青年醫生,這部分醫生不論是在學校學的還是工作中持續更新的知識、治療原則、理念都和國際主流更一致。需要繼續本地醫院做面診的話,這部分醫生提供的方案和建議更能夠和國外接軌。

4. 越是大醫院越是資歷深的醫生就越忙,線上諮詢一是每天開的號比較少,二是回復可能沒有那麼快,這些需要注意。可以通過過往的患者評論了解一下。

關於圖文諮詢:

1. 不要直接打開頁面就開始寫。萬一手滑沒寫好就發出去了,就可能白白浪費了錢。建議打開手機的留言板或者其他app,把文字部分寫好改好,然後再複製粘貼到圖文諮詢的頁面。

2. 在文字描述中,寫清楚以下方面:

1)病情發展 :什麼時候開始的,起初的症狀,症狀是如何發展的,有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處理,有沒有諮詢過其他醫生等等。關鍵的日期和時間點要寫清楚,症狀的具體感受也要寫清楚。可以採用一條一條的格式,比如:

  • 11月1日上午,........

  • 11月2日下午,.......

2) 想要諮詢的問題,比如是請醫生做簡單診斷,還是要推薦藥,還是已經有初步判斷想請醫生確認一下等等。

3)相關的病史或者可能相關的其他狀況。比如皮膚起皮疹,之前是否出現過類似狀況,當時的診斷和處理是怎樣的,在起皮疹之前是否有吃過什麼特別的東西 (比如酒精類或者海鮮類) 、或者皮疹部位接觸過什麼特別的東西之類。

4)註明任何有助於醫生推薦治療方案的其他狀況,比如有沒有某些藥物或者食物過敏 (以便醫生推出治療方案) ;說明自己人在國外,可能不方便購買處方藥,請醫生推薦非處方藥,或者推薦是否需要在當地醫院面診;再比如自己如果希望先靠自己的免疫力扛一下,不太希望立刻吃藥,那也要告訴醫生,方便推薦合適的方案。

3. 圖文問診,附上儘可能多的和清楚的症狀照片,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拍。如果有已經用上的藥或者做過的處理,也拍好藥品的照片上傳。如果有懷疑過敏的食物之類,也可以拍下來。

如果選擇語音通話或者視頻諮詢,也很建議提前把上面說的準備好。這樣諮詢起來更有效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總之,能提供給醫生的有效信息越充分、越準確、越有條理,能獲得的建議就越靠譜。

如果有新冠相關的症狀還是要特別小心,先用ART檢測一下,陽性的話一定要儘快去診所。

一些很小卻很重要的提示:

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病會出現類似或者同樣的症狀。比如咳嗽,可能是普通感冒,可能是新冠,可能是肺炎,可能是氣管對什麼物質敏感,也可能是其他。所以,單憑一兩個症狀,在沒有做任何醫學檢查的情況下,醫生並不容易做判斷。所以,一是要把症狀和病情發展儘可能全面寫清楚,二是不要完全依賴在線問診,這和去醫院面診做檢查的效果還是不一樣的。

即使對同一種疾病,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無所謂對錯,風格不同、偏好不同而已,和醫生個人的經驗和習慣都有關係。

比如,有些醫生比較喜歡儘可能少給病人用藥,畢竟是藥三分毒,這些醫生開藥就會很謹慎,想讓病人儘量先靠自己的免疫力去恢復。

有一些醫生的風格比較「大刀闊斧」,喜歡馬上先用藥和治療把症狀壓住,認為後續病情加重會更麻煩。

這些風格都沒有錯,治療方案也都是可行的,所以大家不要看到A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和B醫生的不同就以為是誤診。完全可以跟醫生開誠布公地討論治療方案和自己的看法、偏好等等。在疾病面前,醫生和病人其實是合作夥伴,不要潛意識裡把醫生放在自己的對立面,那樣對自己的恢復也是沒有任何好處。

祝大家都不用去醫院,身體健康!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米夏)

新加坡眼後記

感謝網友米夏的分享!

其實在新加坡,也有許多遠程看醫生的應用程式。《新加坡眼》在此推薦幾家較常見的,供大家參考:

1. WhiteCoat App

WhiteCoat由萊佛士醫療集團出品,醫生可以通過視頻看診的方式為患者診斷。醫生分為全科醫生、兒童醫生,以及心理醫生3種。大家可以直接在主頁面上選擇自己需要看的類型。

另外,在看診前,頁面上會顯示各醫生會說的語言,方便大家根據自己的語言偏好選擇醫生。

2. Doctor Anywhere

這款應用程式和WhiteCoat相同,也是通過視頻看診的方式為患者進行診斷。不過,除了看診以外,大家也可以在這個App上預約其它服務,例為兒童接種疫苗、核酸檢測,身體檢查等。

如果你擁有寫作分享的熱情,也歡迎在《新加坡眼》APP「社區」一欄進行發帖投稿!我們將對精彩內容進行刊載,以便利大家閱覽交流。

社區投稿方式如下:

2.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合適的版塊編輯發布您的創作內容。

《新加坡眼》APP為大家提供創作平台,希望大家能夠在疫情中,一起通過寫作來對抗疫情中的壓力,體味分享生活五味。

編輯:WWT

— END —


相关文章

  • 出國忘關冷氣 致3鄰牆面冒水珠
  • 林明倫遇豪雨淹水 背12歲兒涉水脫困
  • 【新聞人物】26歲當上第一夫人 回顧尤索夫夫人艾莎精彩一生
  • 新加坡2小時強降雨達半個月雨量!富人區淹成河,豪車被泡報廢
  • 【GE2025】【三巴旺】王乙康領軍行動黨 面對三角戰
  • 【GE2025】【直播】副總理顏金勇參選榜鵝集選區
  • 【GE2025】【直播】:工人黨畢丹星林瑞蓮留守阿裕尼集選區
  • 【GE2025】【蒙巴登】行動黨新人吳詩琪 對戰獨立人士陳偉洋
  • 【GE2025】總理:你的一票將決定你和你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