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區重建局向公眾徵詢意見,作為每十年一次長期評估新加坡未來五十年城市發展和土地使用政策的依據。
新加坡要怎樣才能令國人更喜愛,並在過程中建立國人對國家更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學者們認為,新加坡已經持續在經濟競爭力和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上占據一席,成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然而宜居的城市未必一定令人喜愛和獨特的。一些「軟性」的指標無法量化,它們包括身份認同,歸屬感以及自豪感。
說真的,住著住著,還真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到底又要怎麼解讀對新加坡喜愛與否?
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宜居城市「這名詞是來自以英國為基地的《Monocle》國際雜誌,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有排名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每每出現類似這樣的國際排名,內心總是第一時間搜尋新加坡能否榮登榜上,其實新加坡還並不一定每次榮登類似的國際排名。
這樣的內心落差很有趣,但話說回來我們亦無須妄自菲薄,因為新加坡不只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平衡各方面需求的國家。唯一有意義的是促使我們思考我們還缺少了什麼? 還需要哪方面的提升?對於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盼頭?還有沒有可預見、可實現的長遠未來?
從城市策劃的角度而言,規劃到底還是規劃,還是屬於硬體的範疇,類似這樣的公眾對話卻是一個極好的平台集思廣益;然而更深入和誠實的反饋還需要通過不同管道進行,實踐持續性的社會改造工程。
新加坡政府自執政以來向來以精良的規劃和敏銳的觸角許諾和實現我們目前的生活,創造了令人傲視的富裕物質生活,未來我們肯定配得上更好和平衡的未來。
我們似乎過度關注外在環境的規劃,張牙舞爪的擴展和運作著,同時我們國人也需求於物質生活帶來的安全感和自豪感,認命於「生活就是這樣的咯!」的高壓生活代價。
其實,遊走多個城市的經驗告訴我,每個城市是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味道。
新加坡確實有著舒適的城市生活,街道寬敞,窗明幾淨,但是裝載的人卻往往行色匆匆,低頭急行,而且笑顏甚少,在服務領域的客氣語句是減而減之。這是個人感受,無須苟同,有時一個城市最吸引人的不是大環境,而是人,人也是一道風景,也可能大煞風景。
更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之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綠地,這也是市區重建局堅定不移的方向,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充分看到綠色空間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間接養成戶外運動的好習慣。
如今每一個市鎮都擁有規劃完善的公園,成為居民消閒的好地方;每一寸國土都是家園的延伸,讓我們走入大自然,讓大自然融入我們的世界。綠地的發展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建設中創造綠洲,為忙碌的靈魂帶來慰藉,就好像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地位神聖不可動搖,更別說它龐大得令人難以置信。
有時,我們的國名提醒我們,我們什麼都愛「新加」上去,其實在新舊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更有挑戰性;有時對既有的、老舊的、傳統的,在歷史長河中被遺忘的東西正好端端在那兒等我們發掘和珍視呢!
新加坡對於每個國人都是家園,也意味著不同的期待,未來在積極的塑造當中,對話也必須活絡和袒露的進行中;只有我們快樂的生活其中,能夠舒心自在,勤奮工作,休息充裕,我們就是最大、最幸福的受益者。
世界能看到,也肯定會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