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2021-11-24     缘分     24466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旧校舍建筑活化再生,有多种不同形式。一些用作私人机构,不对外开放;一些用作艺术展场或活动中心,比较贴近民众;转型为商业场所的,往往因创意带来更多趣味。看看圣尼各拉女校旧址及市区一带几座没有了学生的旧校舍如何改头换面,以各自的形式延续不同的时代使命。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圣婴女修道院教堂曾经是新加坡最壮观的教堂之一。

每次路过赞美广场(CHIJMES),总会习惯性投以目光,默默问候。曾经的圣婴女修道院,也是我的母校——圣尼各拉女校。80年代就读期间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新校舍还在兴建中,旧校舍已不敷使用,借用别人的校舍,不同年级使用不同上课地点。最有归属感的还是自家的维多利亚街旧校舍,很幸运,至今还能随时登门,回味旧时光。

日新月异的城市,学校的风景迅速改变。很多学校与校址都难以长存,随着市区重建,人口迁移,学校也纷纷变换地点,在邻里组屋区里另觅新址建造现代校舍。

市区里的校舍原址,有些难逃被拆除命运,让路给城市发展,也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旧建筑得以保留,翻新改建转为其他用途,注入新生命。

很庆幸圣婴女修道院原址被保留,虽然早已不是当年面貌,氛围更迥然不同。90年代变身赞美广场时,有些校友认为吃喝玩乐太商业化,有失庄重,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商业社会,与商业挂钩就表示找到了可持续生存的方案,普罗大众不需任何理由都能随时进入。这些年来,在周边地区走动时都喜欢从赞美广场穿过,沾染几分昔日校园气息。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昔日的校园,变身今日赞美广场的休闲场所。

历史悠久的潮地

圣婴女修道院整组建筑当中,歌德式教堂和考德威尔屋(Caldwell House)被列为国家古迹,其余部分为受保留建筑。但这不是原本的校园全貌,当中靠近史丹福路的部分建筑,包括当年的学校礼堂与楼上的课室,以及圣婴女校部分校舍,翻新过程中已被征用拆除,用作地铁公司总部。

获得保留的是圣婴女修道院创建初期最早的部分,建筑结构完整保留,整个场地却大事翻新。90年代回到焕然一新的赞美广场非常讶异,尤其教堂后面有自动扶梯通往地下层广场,无法想像如何在历史建筑底下挖出这个地下空间。不由得怀疑当年的校园底下是否另有一个世界,遥想起曾经无数个天蒙蒙亮的清晨,一个人走在庭院深深的古老建筑里,隐隐的神秘诡异……

细说从头,旧校舍历史可追溯到1854年,法国传教士伯雷尔神父(Jean-Marie Beurel)买下维多利亚街地段和考德威尔屋,召集四位法国修女来新办校,创立了新加坡最早的圣婴学校,也陆续建造了孤儿院、教堂等等。20世纪初校园扩建买下靠近史丹福路的地段,增设中学部,之后又设立华文源流的圣尼各拉。

圣婴女校和圣尼各拉女校分别在1983年和1985搬迁到大巴窑和宏茂桥,校园里的教堂在1983年举行最后一次弥撒后卸下宗教使命,目前是赞美广场的活动场所,也是很受欢迎的婚礼地点。

此教堂曾经是新加坡最壮观的教堂之一,如今也是整组建筑的最大亮点,高耸尖顶直入云霄,白色外墙圣洁古雅,内部空间高挑庄严,比利时彩色玻璃流光溢彩,地面铺设彩色花砖,两边回廊上每根柱头都有精致的花饰,雕花旋转楼梯也是人气拍照背景。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教堂的比利时彩色玻璃。

念书时只知道每天到此上课,对于校园历史与建筑细节未曾细究,多年以后重新探索,回首来时路趣味盎然。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教堂的旋转楼梯是人气拍照背景。

赞美广场庆祝160周年(2014年)时设计了一个历史之旅,竖立牌子介绍数个看点,可以按图索骥沿着参观路线了解旧校舍前世今生。

最触动人心的是维多利亚街与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交界处的小门,上学时无数次进出。翻新后打通旁边的墙另设开放式出入口,小门不再使用,挂上牌子称为希望之门,纪念一段历史:当年人们把养不起的婴孩留在门口让修女们收养,教会也在围墙内建造了孤儿院,为孤儿提供住宿与教育,带来希望。

无意间路过新加坡的这些景点,你可曾透过墙壁廊道间听见那遗失的青春笑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