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起,新加坡的学生们就需要学习英语和母语长达10年,直到O水准会考。(初级学院有母语课程,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没有)
选择以英语为本,是新加坡从建国以来就开始实施的国策之一,用以培养一批对中华文学和语文有深入认识的双语精英。已故前总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曾多次谈论这项政策,引以为傲并将其视作挑战。
而现在,虽然李光耀已经离世,但他的施政理念依然维持了下去。
教育部长陈振声昨天在李光耀双语基金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上,重申新加坡推动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而李显龙昨天也在活动上发言,认为新加坡人在双语环境中长大,通晓两种语言后终生受益。
为此,他还将不少新加坡到海外创业的成功案例作为例子。
事实上,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新加坡企业,开始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扎根。
凯德置地CapitaLand,于1994年进入中国后发展至今,已在中国40多座城市运营管理著200多个项目。包括重庆的地标建筑——重庆来福士广场。
图源:凯德集团
苏州工业园区内,也有不少新加坡企业的身影。
新加坡创新企业与苏州工业园区探讨科技创新
新加坡游戏周边公司雷蛇Razer,全年收入的4成来自美国市场。
雷蛇CEO陈明亮在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考虑让雷蛇在美国二次上市。
图源:见水印
之前,有人一直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持有怨言,认为“两头顾等于两头不着岸”。但事实证明,新加坡人、新加坡企业要想走出这个小红点,学会两种语言裨益良多。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学生愿意学习才行。以双语为基础,再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合适的路。
这或许才是新加坡立足世界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