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武漢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是輕症患者也會出現「長期冠病」(Long COVID)症狀。三分之一的康復者在確診冠病近一年後,仍出現睡眠困難、氣喘、疲勞和關節疼痛等後遺症,甚至是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此前的大多研究都只證實了中度症狀患者和重症患者才會出現「長期冠病」後遺症,然而武漢的這個最新研究卻刷新了大家的一些認知。
中國《醫學前沿》期刊11月23日刊登一篇武漢協和醫院團隊發表的論文。這篇題為「冠病確診1年後的後遺症評估」的論文,重點研究冠病對非重症患者的長期影響。
研究對象是去年1月29日至4月1日期間,武漢協和醫院和方艙醫院所收治的120名冠病患者。
儘管這項研究的樣本很小,但他們是全球首批感染後康復的人,所感染的是冠病最原始(沒那麼毒)的病毒株。
在120例冠病出院患者中,104例(86.7%)為非重症病例,16例(13.3%)為重症病例。
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的非重症病例出現:
其中,睡眠困難有52例,占43.3%;氣喘有49例,占40.8%;疲勞有43例,占35.8%;關節疼痛39例,占32.5%。
56%以上的康復者在感染近一年後,肺部斷層CT掃描中仍顯示異常:
與此在康復者出現症狀6個月後進行的研究相比,康復者的雙側肺部病變體積明顯較小。這表明,儘管有些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異常,但損傷強度很小,病灶仍在癒合中。
此前,一項針對沙斯進行的,為期15年的隨訪研究表明,沙斯引起的肺間質變化和肺功能下降可以得到成功治療,兩年內可實現明顯恢復。但對於冠病來說,肺功能是否可以恢復,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肝腎功能方面,少數康復者的肝腎功能存在異常。研究人員認為,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急性損傷後,損傷會持續存在,這有可能是由藥物或營養過剩等因素引起的。由於沒有感染前的肝腎功能檢查結果可用來比較,因此不能完全將肝腎功能異常歸因於冠病,仍需進行長期的後續觀察。
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出院患者出現了焦慮或抑鬱症狀。通過漢密頓焦慮量表和抑鬱量表得知,有50名(41.7%)患者出現焦慮症狀,45名(37.5%)患者出現抑鬱症狀。
他們的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這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損傷、長期隔離和疫情造成的焦慮。
今年8月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對武漢金銀潭醫院約1200名冠病康復者進行了調查。
該醫院在疫情爆發期間收治的絕大部分是重症患者。中國研究人員公布說,20%至30%的中度症狀患者和54%的重症患者在出院一年後,仍有肺部問題。
哈佛大學的研究也發現,與未曾染疫的人相比,有冠病病史的人更常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或神經系統疾病。
有部分研究指出,長期後遺症在接種疫苗後,將隨著時間推進而有所緩解。
然而,冠病毒株一變再變,其症狀也各有不同,長期冠病症狀會隨著病毒的變異而變得更嚴重嗎?更持久嗎?
目前有關冠病後遺症的研究實在太有限,我們與冠病共存時,仍要對它敬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