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认为环保绿化事不关己,其实最近能源危机造成电费高涨、气候变化带来豪雨和酷热天气,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人人能保持环境清洁、绿化,将提高新加坡的生活素质,降低疾病发生率,甚至带来经济效益。
清洁绿化并不难做到,且看看以下三位从学生到祖父级的人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一步一脚印改变生活态度和环保概念。
收集17万个纸筒 女生推动循环风
李侞晔在念中三时,受学姐的影响关注起环保后,就开始回收身边最常见的东西——厕纸纸筒。
不要认为纸筒微不足道,或以为她年纪小,无法做成大事。两年多来,李侞晔已经将计划从母校南洋女中,发展成全国性的厕纸纸筒计划 “ToiletRollSG”。
除了学生,清洁工人和公众也纷纷响应,齐心协力回收了17万个重达1200公斤的纸筒。李侞晔将纸筒以每公斤5角钱的价格卖给回收公司威立雅(Veolia),并将所得捐给肾脏基金会,一举两得。
目前就读于华侨中学高二的李侞晔,也积极到中小学、社区、企业举行讲座,在疫情期间仍继续上线演讲,希望促进循环经济,在减少废物方面积沙成塔,激励更多人献力。她准备在今年的“A”水准会考后,继续扩大厕纸纸筒计划。
李侞晔平时喝泡泡茶时会自己携带杯子和环保吸管,也带保温瓶去上学,减少塑料使用。她受访时说:“环境破坏的影响就在眼前,比如气候变化带来水灾和林火。我想激发大家更有环保意识,培养起环保习惯,打造更绿化的新加坡。”
除了循环纸筒,李侞晔也曾经在校内推动零吸管和自带午餐盒的计划。她认为要推动年轻人环保,不妨通过具体利益鼓励他们。
“当时,我们用售卖金属吸管的资金,请收集最多纸筒的班级吃比萨;自带午餐盒的同学也无需排长龙,就能快速买到午餐。大家看到收集纸筒能帮助肾脏病人,更是热烈响应。最重要是在过程中培养起环保的习惯,更有环保的动力。”
李侞晔多次获得环境奖项,包括环境局所颁发的环境之友奖(EcoFriend Awards)。她说,社区从下至上推动环保有所局限,唯有大家都具有公民意识,从生活小处做起,配合当局的大力推动,才能事半功倍,朝永续和环保的方向迈进。
东西坏了不丢弃 修理再用免浪费
林仁智的家里有两间房间被充为零件储藏和维修房,他认为损坏的电器能修则修,能协助减少电子垃圾。(受访者提供)
资料显示,本地每年制造的电子垃圾预计约6万公吨,等于是每人一年丢弃73台手机。林仁智(53岁)认为,要减少电器类的垃圾,最好就是减少无谓的购买,珍惜使用来延长其寿命。即使东西坏了,能修则修,就能减少家电或电子垃圾。
因此,他自学维修各种电器,并在2019年成为“维修咖啡店”(Repair Kopitiam)的义工,免费指导公众维修损坏的电器,甚至是家具和衣服。每月一次的工作坊,如今已培训多达3000名维修指导员,协助更多人做维修。
林仁智说:“现在网上购物很普遍,很多人看到喜欢的东西马上就买,很少考虑到是否能持久使用,也认为价格不高,用坏了就丢。”
“其实很多东西都能自己修理,我在‘维修咖啡店’就修理过电水壶、风扇、饭锅,甚至是烤炉、微波炉。有时只是换条电线或零件,就能避免它变成废物,一些简单维修,家庭主妇和年轻人也能做。”
林仁智过去是通讯器材维修老板,如今是社会企业永续生活研究所的职员。他最近也参与线上和社区活动,鼓励公众通过维修来延续电子通信产品的寿命。
他认为,有些电子废物可以翻新和再修理,未必要当垃圾丢弃或送去焚化厂,因为销毁是浪费资源,焚烧也会增加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加速气候暖化。
林仁智说:“我们应该减少不需要的购物,需要购买时则选择更高素质、更持久,甚至容易维修的产品。平时勤于保养,例如定期清洗风扇、上油,或为电脑除尘,避免通风孔阻塞或过热,东西就能延长使用寿命,长期下来可以节省更多金钱,也能为新加坡减少电子垃圾。”
动员居民及客工 捡垃圾和防蚊虫
亚逸拉惹—玉宝区C2E委员会陈青贵积极带队到社区宣传防蚊意识,也拍摄防蚊视频与居民分享。(图/亚逸拉惹—玉宝区C2E委员会提供;图片摄于未有冠病疫情之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