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白牆的紅燈碼頭,在高樓大廈前豪不遜色
最近看紅燈碼頭舊照片,驚艷!只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此碼頭所在,新加坡市區水岸風情萬種。那海邊的建築物,多為維多利亞時代各種復興風格,或者裝飾藝術風格的大樓;那海上,或停泊,或航行著各種駁船,而紅燈碼頭以其獨特的設計,從海岸向海中伸出,是個視覺焦點。
一天早上,心血來潮和妻到濱海灣徒步,隔著一泓清水看同一水岸——自然是摩天樓林立,當年的遠東第一高樓亞洲保險大廈和鎮守新加坡河口的浮爾頓大廈都變得「低矮」,紅燈碼頭更變得「袖珍」,卻都依然吸睛。
哥烈碼頭的紅燈碼頭
上面這個小標題讀起來「怪怪」,皆因翻譯的緣故。原來哥烈碼頭的「碼頭」,英文是Quay,意思是供船停泊的海岸或河岸;紅燈碼頭的「碼頭」,英文是Pier,意思是從岸上伸入海中或河中的結構或建築。哥烈碼頭(Collyer Quay)指的是地點,也是路名;紅燈碼頭(Clifford Pier)指的是建築。
根據其英文名稱,紅燈碼頭本應被稱為克里福碼頭,但在華文、華語和方言的範圍內它就只有紅燈碼頭這個名字。據說,由它取代的舊碼頭然申碼頭(Johnston Pier)在夜裡亮紅燈作信標,新碼頭繼承了這個名稱,也沿襲了這個做法。
新碼頭是在1933年由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開幕,並以其前任——僅在任兩年的克里福命名。此舉曾引起當時一些商人的抗議,要求保留舊碼頭「然申」原名,因Johnston乃開埠時期一位對社會頗有貢獻的商人。殖民地政府偏一意孤行。
曾經滄海的紅燈碼頭
目前位於蓄水池上的紅燈碼頭可說「曾經滄海」。它不但是許多人乘船出境和入境新加坡之處,也是要游南部島嶼時的出發點和回歸點。記得念中學時,有一回和老師及同學們從這裡搭船訪毛廣島煉油廠,好不興奮——那畢竟是我生平第一次「航海」!妻也記得在念大學時,曾和同學們結伴通過紅燈碼頭坐船到聖約翰島寫生。
而我對紅燈碼頭舊時的記憶還包括其周邊地帶。其一是一條叫「真者里」的巷子,就在碼頭對面。真者里是英文Change Alley的音譯,Change指的是早期的易貨貿易或錢幣兌換。那是一條十分擁擠的窄巷,從哥烈碼頭通往萊佛士坊,當年羅敏申、然利直百貨公司的所在地。巷裡除了錢幣兌換商,也有賣皮箱的、賣衣服的、賣玩具的……氛圍非常特別。其二是新加坡的第一座行人天橋就建在離它不遠之處,於1964年通行。一個傍晚,舉家到哥烈碼頭就為了走這條橋:從紅燈碼頭越過它走入真者里,再走原路回紅燈碼頭。這樣的「行街」加上一筒「卡占布爹」豆豆,構成難忘童年記憶。
設計獨特的紅燈碼頭
紅燈碼頭的設計者是當年公共工程局建築師沃特(F D Ward),所採用的是裝飾藝術風格。這座獨特的單層建築大部分建在海上——打鋼樁入海床支撐。它面向陸地的主立面和面向大海的其他三個立面截然不同。前者含氣派不凡的主入口;後者則連接平台及多道落到海面的樓梯,讓人上船或下船。
紅燈碼頭主入口氣派不凡
建築師用大量的拱來作為結構和在牆上「開洞」。不管是主入口那巨大的半圓拱、大堂內支撐著屋頂,一道又一道的半圓拱桁架,或海上三個立面重複又重複的拋物線拱,都賦予它強烈的性格。另外,主立面水平蝕砌(rustication)的運用,更使它顯得莊重。
本是極端實用的碼頭建築,由於造型美,當年是攝影愛好者「打卡」處。父親一張在自家暗房沖曬的黑白照片以紅燈碼頭臨海拋物線拱為題材,曾入選國際沙龍影展。此事教他多年後仍津津樂道。
華麗變身的紅燈碼頭
紅燈碼頭的功能在2006年被新建的濱海南碼頭取代。其實,在這之前的30年,它不斷目睹茫茫大海的變化。不同階段填土計劃的進行,使它所處之海變成灣,而這個海灣在2008年又因為濱海堤壩的完成,最終化身為我國第15個蓄水池——濱海蓄水池。同樣是在2008年,紅燈碼頭在經過一年半的關閉、修復和裝修後,華麗變身而重新開放,成為餐館、酒店。
紅燈碼頭的臨水平台
在濱海灣徒步的那個早上,自然忘不了走近紅燈碼頭,甚至要進入裡面的臨水咖啡座喝茶,卻被門衛有禮貌地「拒絕」。只因疫情緣故,它裡面的餐飲設施不對外開放。他僅允許我們在大堂入口的邊緣往室內拍照。只見那久違了的一道又一道的半圓拱桁架依然,但因為室內空間用途改變被添加一盞又一盞的豪華吊燈,已失去昔日個性。原來我們早已被隔絕在心中的紅燈碼頭之外,唯有輕輕嘆息。
(作者為本地建築師兼作家)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