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統計顯示,在東協經濟體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泰國,將成為這些企業擴張的目的地。
南華早報報道,這項普查報告是今年7月至9月,向657間總部位於大灣區的企業發出調查問卷所得回饋。
在問卷中,消費品、金融服務業、地產、酒店業及建築業領域企業,均被問及擴張業務至海外市場的意願。
新馬泰越獲得青睞 調查顯示,新、馬、泰、越四個國家,所得的平均分數在6.5分以上,菲律賓、印尼及柬埔寨得分則介於5.3至58之間。
最後三個國家包括寮國、緬甸及汶萊的得分則低過5分,顯示這些國家還沒有獲得大灣區企業的青睞。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員葉楊詩明表示,大灣區及東協國家通過在諸如可持續發展項目上的合作,促使兩地投資互相留流通。
中國政府致力將包括香港、澳門及廣東省九個城市在內的大灣區,發展成區域金融及科技中心。
報告顯示,東協國家成為主要的投資地點原因主要是成本效益。此外,擁有6億6000萬人口的東協,也是一個巨大且正在成長的經濟體。其他吸引雙邊投資的原因,則包括各國政府在吸引投資上給與的獎掖。
「年輕的人口、快速的經濟發展及中產階層的崛起,使大灣區企業將東協視為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東協國家各有所長 其中,消費品領域業者青睞於馬來西亞的成熟市場,而製造業業者則將目光放在泰國。對於金融及專業服務來說,新加坡則是業者的不二選擇。
分析師建議,東協可以從與大灣區企業的接觸中獲得巨大利益,比如利用他們的資本、技術和與世界市場的聯繫,政府可以做出更多努力來吸引投資進駐。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胡光宙表示,大灣區及東協各國需就商品及人員流通方面協調並取得共識。
「各國在產品安全和設計方面有不同的標準,即使關稅壁壘基本消除,這種差異也會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此外,還有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問題,這可能阻礙專業工人的流動。」
他建議,新加坡可以與馬來西亞或泰國合作,為企業提供 「全套的增值能力」。
「印尼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利用它來提供完整的端到端價值鏈,並將供應商和生產企業連接到東協其他地區。」
他補充,很明顯來自大灣區的投資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對東協國家的國內經濟增長產生乘數效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灣區是一個高度創新的地區,來自那裡的投資可能會激發東協經濟體的創造力和活力。」
發展基礎建設是一大挑戰 相對於新、馬、泰印,胡光宙指發展仍落在後頭的東協國家如寮國、柬埔寨及緬甸,需要改善與世界的實際連接以吸引投資,這不僅包括交通連接,還包括能源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
「改善其基礎設施是東協的一大挑戰,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國家參與了中國的 一帶一路 倡議。」
報告也提到類似觀點,強調由於東協地區 「基礎設施落後或不足」,沒有多少大灣區企業將東協作為其生產或採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