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近兩年來,兩歲的女兒在馬來西亞北部老家反覆問她什麼時候回來,從兩歲問到快四歲終於盼到媽媽回來。她說:
「女兒有一次說,媽媽你再不回來,我就要長大了!我聽到心都碎了!」
他們兩口子三十歲出頭,早戀早婚,孩子一直在老家由外婆照顧,疫情之前每年至少回去三、四次。
跟她說起歸家計劃那天,我去了位於濱海金沙購物中心購物,作為顧客的我有大半年沒見到她,馬上聊起新馬空中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VTL)計劃。
一放開手,赫然發現她眼淚竟然簌簌流下,原來她早結婚了,而且還有個女兒,這次回去準備給女兒一個驚喜。
在富麗堂皇的服裝店內,我們竟然感慨萬千的相對落淚,反差還真大。我完全理解她的心情,前一天接到年事已高的乾爹在馬來西亞入院的消息,也不由自主地擔心得熱淚盈眶,連接聽視頻電話也要整理好心情才敢接電話。
陳麗娜透露,這趟回去她和丈夫考慮徹底放棄新加坡的工作來陪伴女兒成長。因為一旦錯過了,這樣的日子將無法重來。
明明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 疫情期間,有家人分布新馬兩地的人最害怕接到壞消息,他們明明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天蒼蒼,路漫漫。尤有甚者是親人往生也無法奔喪,徒留畢生遺憾,這也是許多遊子內心最懼怕的噩夢。
對於長久頻密往來的新馬人或遠離家人,海外謀生的人而言,疫情何嘗不是一場久久醒不來的夢魘,折磨著許許多多的家庭。
更多時候,這些工作崗位是本地人不願意擔當的工作,例如裝修業、建築業,公共運輸業的司機崗位、餐飲業的廚師和侍應生崗位以及零售業的服務崗位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擔任高薪和專業工作,讓他們有條件成為永久居留或公民,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他們有些家人還在馬國,依然要牽腸掛肚的事實。
11月8日,新馬兩國政府共同宣布在11月29日開通接種者空中旅遊走廊,每天有六班往返新加坡和吉隆坡的航班。
接著又宣布將在同一天開通兩地的接種者陸路走廊,通過特定巴士往返兩地,人數頂限為2880人。很多居住柔佛州的馬國人旋即上網購票回家,讓他們通過陸路過關卡回家。
一日未能放行,都無法感到生活恢復正常 我馬來西亞堂哥在本地求學的17歲女兒馬上訂票回柔佛州,12月12日回家,她也快兩年沒有看見父母。
然而,這個侄女回程的巴士票在截稿時還未開放供人訂購,讓長堤另一頭的父母感覺七上八下,萬一買不到回程票趕回來開學,那到底回還是不回?
她女兒上網訂票時同時有兩萬多人跟她一起搶購。距離歸期還有兩周,她媽媽我堂嫂「已經開心的收拾寶貝的房間,馬上拆下窗簾和床單清洗乾淨,等女兒回家!」
牽一髮動全身,這意味一向以來外來員工的新加坡人力市場將面臨壓力,僱主和國人都不得不作出調整。很多行業將面臨人手短缺或費用更高的情況。例如,以前聘請馬來西亞籍月嫂是輕而易舉的事,現在根本不可能,只能轉而求助月子中心。
對於那些選擇留下的馬來西亞籍員工,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他們願意留下協力撐起我們的經濟,同時也在新加坡賺取更高的收入,保障家人的生活,還是想說聲謝謝。
很多人是單獨租房度日,回到不是家的家,有些連飯也不能做,只能等待和遙望真正的家,如今還真等到了曙光。面對這樣特殊的群體,在特殊的疫情時期,我們也許該有多一些同理心和關懷,以更完善的計劃幫助更多的家庭團圓,也讓選擇留守新加坡工作的人擁有更大的便利和包容。
擁抱陳麗娜那一刻,也許我在分享她的喜悅,理解她的憂傷和忐忑;也許我也是寄託很快能享有走出國門的極致喜悅。
祝願每個回家的遊子一路平安,喜樂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