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新加坡與冠病共存:態度、挑戰與前景》工作論文從今年7月14日至11月23日,一共進行了12波網絡民調,每一波平均訪問500名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期間,新加坡經歷了幾個與冠病疫情有關的重大事件,包括本地病例大增,當局宣布實行一個月的穩定疫情階段等,因此捕捉到本地民眾在各階段疫情波動時,在滿意程度上的波動。
不太令人意外的是,民眾對政府防疫工作的滿意程度與確診病例數成反比,病例上升,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就會下滑。
根據該調查,民眾對政府防疫工作的滿意度在今年8月7日至19日曾達到82%的高峰。
當時,單日病例剛好從7月底的單日一百多起,下滑至8月中的30多起,一些防疫措施也獲得鬆綁。
然而,隨著我國確立與病毒共存的路線,確診病例在9月開始大幅回升,跨過單日1000起的門檻,民眾滿意度也一路滑落,在10月1日至11日跌至新低的59%。
隨後,在當局宣布結束穩定疫情階段,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後,民眾滿意度才略微回升至11月19日至11月23日的64%。
最後一波調查完成後不久,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株橫空出世,再度引發全球緊張。這是否進一步影響民眾滿意度,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一、七成民眾贊成強制接種疫苗 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我國政府應強制所有新加坡人及長期准證居民接種疫苗。
同意強制接種的比率從9月15日21日的65%,上升至11月19日至23日的70%。
我國目前尚未祭出相關措施,但已針對那些符合資格卻選擇不接種的民眾,採取各項差異措施。
目前已頒布接種疫苗強制令的國家包括奧地利,以及強制60歲以上年長者接種的希臘。
調查也顯示,有超過八成已完成接種疫苗的本地民眾願意在輪到自己時,前往接種追加劑。
11月19日至23日的數據顯示,有83%的受訪者願意這麼做。
調查在訪問過程中給予受訪者兩個選項:
隨後,這個比率在11月10日至17日一度下降至73%,當時也是我國政府積極宣布和更多國家展開疫苗接種者旅行走廊計劃(VTL)的階段。
不過,傾向放緩開放腳步的受訪者比率在11月19日至23日再度回升至80%。
不過調查發現,多數受訪者贊成把居家康復計劃作為確診者的既定康復模式。
受訪者贊成實行居家康復計劃的比率從10月底的51%,一路上升至11月19日至11月23日的62%。
當局是在今年9月15日正式將居家康復計劃列為既定康復模式,並逐步擴大適用群體。
此外,也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不幸感染冠病,他們更傾向居家康復,而非到社區護理設施。
這個比率在9月底至10月間基本保持穩定,傾向居家康復的受訪者比率都維持在65%至67%。
抱持這種想法的受訪者在7月26日至8月7日達到79%的高點,並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的比率,直至10月初。
然而,本地單日病例因開放措施而爆增後,認為新加坡能戰勝冠病的受訪者比率逐步下滑,並於10月28日至11月1日跌至66%的低點。
隨後,民眾的信心又似乎有所恢復。認為本地能戰勝冠病的受訪者在11月19日至23日回升至68%。
五、相信我國走在重開放正確道路上的民眾逐漸減少 調查也發現,在本地疫情因開放措施而加劇後,認為我國還走在重新開正確道路上的民眾逐漸變少。
今年7月中至8月期間,仍有至少七成新加坡人認為我國走對了路。
然而,這個比率在9月本地疫情加劇後,於9月22日至9月29日下滑至52%的低點。
11月19日至23日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還認為我國走在正確道路的民眾僅有56%。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調查也指出,30至49歲的新加坡人及每月收入較高的群體,更傾向認為新加坡正走在重開放的正確道路上。
整體而言,單日確診人數仍左右著本地民眾對防疫成效的看法,同時多數人也更傾向放慢開放腳步,以挽救更多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可能更具威脅性的奧密克戎變種毒株出現,政府抗疫工作的表現也將再度被放大檢視,民眾對新加坡能否戰勝冠病的信心,恐怕也將會出現新一輪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