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能精通一种语言。他当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第二或者第三种语言。
在新加坡,必须精通的语言就是英语。如果你接受这个现实。那么,母语就不可能成为新加坡人应该精通的语言。要华文的程度能和中国、台湾、香港一样,是不现实的。马来西亚的华人,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在家里也用华文,华文才可能成为第一语文。……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大部分的华族学生奠下坚实的基础,以备将来需要时,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发展。”
---出自周清海教授《学者谈李光耀》
图片来源:学者谈李光耀 (worldscientific.com)
作为拥有多语言的国家,要想做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在国际形势的影响和本国国情的双重作用下,多种族、多语言的新加坡最终确立英语为官方语言,然而,随着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似乎人们都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母语……
“我深切体味到在多元种族社会里,华文而被边缘化的痛苦。如果你的英文好,成就不会是这样的。这一批批华校生不能在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社会里竞争,家长看到了这个现实,为了儿女的前途,最终选择了英校。”
---《学者谈李光耀》
在这个大趋势下,只有规定在学校里就读的所有华族子弟,华文是他们必修的科目,才有可能保存华文,挽救华文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观察,让华文在新加坡存留下来,恰恰是国父李光耀先生实行双语政策决策的结果。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全世界殖民地刮起争取独立自主的风潮。新加坡共和国第三任总理李显龙说:“那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当年的各种抗争,如今都成了历史的一页。”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采用了“ 英语为本、母语为辅” 的双语政策,即以英语作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第一语言,同时还应学习自己的母语并纳入考试课程的行列。
20世纪70年代,传统华校的新生入学率逐步下降,面临关闭危机,当时的总理李光耀认为华校有优良的传统,并且肩负着传承华族文化的责任,如果消失,将会是新加坡一大损失,因此在1979年协同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lan),选出九所华校中学为代表,创设华英同为第一语言的特选学校,让传统华校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在后来的发展中,特别辅助计划的对象也由中学扩大到小学,目前新加坡共有26所特选学校,在为国家社稷养德育才,保留传统华校精神,传授中华文化,以及儒家精神的道路上薪火相传的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特选学校的特别之处
我们就以南侨中学来举例。首先从学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说,南侨中学开设有SAP双文化课程、双文化旗舰课程和华文语文特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学习时长上保证了学生能接受较长时间的华语文化的熏陶和学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综合统筹能力和国际观,能让学生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更多元化的视角。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在南侨中学的SAP课程中,学生不仅会学习基础的华语知识,更加重视学生语言文化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在此课程中学生将会了解和学习到中华文化概论、翻译、篆刻、创意写作等等形式丰富的华语文化相关的模块知识,这使得学生的应用知识面能够在不断的接触新事物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从课程形式上来说,在华校的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得到参与双文化交流交际的机会。同样以南侨中学为例,在校的优异学生将能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的双语论坛、海外浸濡计划、全国比赛等,还有机会获得新加坡福建会馆颁发的双文化奖学金。
从课程前景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设有“汉学”和“汉语”两个专业,开设的华语相关科目有50多门,涵盖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及翻译五个学术领域,在特选学校学习的学生在选择这些专业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优势一些!
那么具体又有哪些特选学校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瞧瞧吧!
特选中学
圣公会中学 Anglican High School
图片来源:Anglican High School (moe.edu.sg)
公教中学 Catholic High School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