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1日)是世界愛之病(中國稱愛滋病)日。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今年一月至十月,新加坡新增198起愛之病病例,同比降低10%,相信與冠病疫情有關。
在198起當中,119起出現在今年一月至六月,分布如下:
93%為男性。
48%病例年齡介於20歲至39歲,33%介於40歲至59歲。
60%處於愛之病晚期,同比增加6%。
性行為感染是主要感染渠道,占94%。其他包括靜脈注射感染。
其中,55%為同性性行為感染,35%為異性性行為感染,4%為雙性性行為感染。
57%在求醫或治療時確診,15%在接受例常檢查時確診,21%是自願接受檢測時確診。
種族與婚姻狀況分布
119人當中,華族76人(64%),馬來族30人(25%),印度族8人(7%),其他種族5人(4%)。
119人當中,111人為男性,8人為女性。
111個男性當中,87人未婚,17人已婚,5人離異,2人喪偶。
8個女性當中,2人已婚,5人未婚,1人喪偶。
二三十年前,愛之病在新加坡可說是令人聞風喪膽,談虎色變。人們對它的恐懼比今天對冠病的恐懼遠遠大多了。
人們不但把感染愛之病當作接到死神請帖,也對患者有各種歧視和偏見。
當時,社會上也存在不少對愛之病的誤解和謠言,包括分享食物或共用廁所會被傳染,甚至傳說握手也會被傳染。
經過多年的科普和教育,現在人們對愛之病的認識普遍提高了。
人們現在知道,但愛之病病毒不會通過觸碰、眼淚、汗液、唾液、尿液或蚊蟲叮咬傳播。
人們也知道,愛之病病毒攜帶者可以長達十五年而不出現任何症狀。在感染的最初幾周,他們可能經歷類似流感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皮疹或喉嚨痛。
隨著免疫系統逐漸被削弱,其他症狀可能隨之出現:淋巴腫大、體重減輕、發燒、腹瀉以及咳嗽。
如果不進行治療,還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疾病,比如結核病、隱球菌性腦膜炎、嚴重細菌感染及一些癌症。
如果進行治療,包括使用病毒抑製藥物,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可以壓低到「無法察覺」的水平。這類病患無論進行性行為或哺乳都不會傳播病毒。
但,如果一旦停止接受治療,病毒數量可能反彈,會再次回到「可以察覺」水平。
編輯:ABC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