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這個傳染病在新加坡令人聞風喪膽,談虎色變

2021-12-03

昨天(12月1日)是世界愛之病(中國稱愛滋病)日。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今年一月至十月,新加坡新增198起愛之病病例,同比降低10%,相信與冠病疫情有關。

在198起當中,119起出現在今年一月至六月,分布如下:

93%為男性。

48%病例年齡介於20歲至39歲,33%介於40歲至59歲。

60%處於愛之病晚期,同比增加6%。

性行為感染是主要感染渠道,占94%。其他包括靜脈注射感染。

其中,55%為同性性行為感染,35%為異性性行為感染,4%為雙性性行為感染。

57%在求醫或治療時確診,15%在接受例常檢查時確診,21%是自願接受檢測時確診。

種族與婚姻狀況分布

119人當中,華族76人(64%),馬來族30人(25%),印度族8人(7%),其他種族5人(4%)。

119人當中,111人為男性,8人為女性。

111個男性當中,87人未婚,17人已婚,5人離異,2人喪偶。

8個女性當中,2人已婚,5人未婚,1人喪偶。

二三十年前,愛之病在新加坡可說是令人聞風喪膽,談虎色變。人們對它的恐懼比今天對冠病的恐懼遠遠大多了。

人們不但把感染愛之病當作接到死神請帖,也對患者有各種歧視和偏見。

當時,社會上也存在不少對愛之病的誤解和謠言,包括分享食物或共用廁所會被傳染,甚至傳說握手也會被傳染。

經過多年的科普和教育,現在人們對愛之病的認識普遍提高了。

人們現在知道,但愛之病病毒不會通過觸碰、眼淚、汗液、唾液、尿液或蚊蟲叮咬傳播。

人們也知道,愛之病病毒攜帶者可以長達十五年而不出現任何症狀。在感染的最初幾周,他們可能經歷類似流感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皮疹或喉嚨痛。

隨著免疫系統逐漸被削弱,其他症狀可能隨之出現:淋巴腫大、體重減輕、發燒、腹瀉以及咳嗽。

如果不進行治療,還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疾病,比如結核病、隱球菌性腦膜炎、嚴重細菌感染及一些癌症。

如果進行治療,包括使用病毒抑製藥物,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可以壓低到「無法察覺」的水平。這類病患無論進行性行為或哺乳都不會傳播病毒。

但,如果一旦停止接受治療,病毒數量可能反彈,會再次回到「可以察覺」水平。

編輯:ABC

— END —


相关文章

  •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 【GE2025】李顯龍:外國人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觸犯新加坡兩大禁忌
  •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 【GE2025】工人黨群眾大會人數達到上限 勿洛體育場入口關閉
  • 【GE2025】國人需要平民代表 紅點同心黨候選人林怡慧談從政決定
  • 【GE2025】五個政黨代表將進行華語論政 新傳媒今晚9點直播
  • 【GE2025】工人黨群眾大會 勿洛體育場入口重開
  • 黃總理與馬國首相安華通電話 了解緬甸地震災後人道主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