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迷恋仿生建筑

2022-10-21     缘分     14438

新加坡:一座庞大的生态园

新加坡,迷恋仿生建筑

仿照⼈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俗称的“DNA”,新加坡建成了世界上⾸座双螺旋⼈⾏桥。当时,新加坡政府希望这座步⾏桥是⼀座能够同时满⾜稳固性及轻便性的地标性建筑,还需要考虑到热带⽓候⾬量较⼤的问题。⽽DNA结构所特有的螺旋结构, 借助⽀柱、⽀杆及加强环形成⼀种刚性结构,满⾜新加坡看似“⽆理”的设计要求。

新加坡,迷恋仿生建筑

模仿⻢蹄莲的、模仿岩层结构的⽪克林雅乐宾酒店、模仿莲花的……换个视⾓看,我们好像坠⼊了⼀座精细⽽⼜复杂的⽣态园。⽽在这座⽣态园中的建筑,似乎摆脱了静⽌伫⽴的客观规律,在某个瞬间如同⽣命⼀般活了过来。

新加坡,迷恋仿生建筑

新加坡,迷恋仿生建筑

仿⽣建筑之于新加坡,美学之外的建筑文化

1960年,美国俄亥俄州召开第⼀届仿⽣学学术会议,会议确定了模仿⽣物系统基本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的研究所具有的科学性。仿⽣学在建筑领域的应⽤催⽣出仿⽣建筑学这⼀学科,并在之后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建筑⽂化倾向。

在这场会议之后5年,也就是1965年,新加坡脱离⻢来⻄亚成为有主权、⺠主、独⽴的国家。摆在新加坡⾯前的难题并不少,国⼟⾯积⼩、资源紧张、经济落后等等。也正因如此,在国家战略和发展策略上,新加坡注定⽆法在全世界找到⼀个⼀摸⼀样的范本,注定要去开辟⼀条属于新加坡⾃⾝的发展路径,⽽这⼀点也体现在新加坡的建筑⽂化上。

20世纪6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加坡遇到了欣欣向荣的仿⽣建筑学,如同旱地遇⽢霖。

设计过央视⼤裤衩的知名建筑设计师Ole Scheeren曾表⽰,建筑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功能集合,更应该体现我们所需要的⽣活本⾝。新加坡的仿⽣建筑建⽴在以⼈性尺度为核⼼的创新实验上,对建筑实质进⾏前沿性探索,体现对⽣态环境、资源利⽤、景观美学,甚⾄未来教育、声学空间的价值观。

具象化建筑往往难以体现美感,⽽以Thomas Heatherwick为代表的新⽣代建筑设计师却在具象表达与抽象符号之间找到了平衡。

⽆论是The Hive、新加坡滨海艺术中⼼还是双螺旋步⾏桥,⽆不体现突破物理边界的仿⽣美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