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家心裡存有的疑問就是:
這個變種病毒究竟是如何出現的?是不是從德爾塔變異而來?
很可能是在愛之病患者體內進化 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日前在一個專訪中爆料說,南非的科學家們相信,奧密克戎並不是從德爾塔進化而來,很可能是源自一名患有長期冠病的愛之病患者。
這些患者體內,就好比寶可夢遊戲常見的道場。冠病病毒在「道場內」與免疫系統對打,越打就越成長、進化、變異,漸漸找到能夠突破免疫系統防禦能力的新方法。
南非科學家們去年底就提出了這個擔憂。
向《每日電訊報》爆料的科學家,其實就是理察·萊斯賽爾教授(Richard Lessells)。他是夸祖盧·納塔爾研究創新與排序平台(KRISP)的傳染病專家,也是向全球拉響B.1.1.529變異毒株(後來被世衛命名為奧密克戎)警報的南非團隊成員。
萊斯賽爾教授說,這個新變種毒株極可能是在一名未能接受治療的愛之病患者體內「培養」出來的。他說:
「它並不是通過正常的進化過程演變而來。我們看到一種跳躍式的進化(evolutionary jump)。它不是從德爾塔毒株進化而成的。」
全球目前有3770萬人感染愛之病(當中有170萬人為孩童)。其中又以東非和南非地區的情況最為嚴峻,共有2070萬名愛之病患者。西非和中非則有490萬人感染愛之病。這些愛之病患者一旦染疫,就成了冠病毒株的「變異與進化道場」。
有科學家指出,奧密克戎並非首個通過這種途徑進化而成的冠病毒株。早前同樣被列為「須關切變種」的阿爾法毒株,也是通過免疫功能受損患者體內的「道場」,讓病毒得以改變基因結構進化而成。
科學家們在奧密克戎身上,也看到「熟頭熟臉」的病毒基因變化。
「我們之所以假定新毒株很可能是在一名感染了冠病卻一直無法痊癒的人體內進化而成,就是因為看到B.1.1.529在基因上的進化。」
但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現有的冠病病毒與新毒株出現進化「裂縫」,有可能是因為有些國家無力追蹤病毒,導致冠病病毒基因排序資料出現空白,才有了這道「裂縫」。
倫敦國王學院的病毒學家斯圖亞特·尼爾(Stuart Neil)教授也告訴《每日電訊報》:
「目前仍處於推測階段,但人們確實對此擔心了好一陣子,擔心免疫功能缺陷者不斷被(冠病病毒)感染後,很可能會促成某種程度上的病毒變異。」
南非單日確診病例從260激增至1萬1500起 南非目前只有24%人口完成冠病疫苗接種,並不是疫苗不夠用,而是當地人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
科學家因此認為,奧密克戎很可能是在那些國家中「誕生」後,才在南非「被偵測」並拉響警報,畢竟南非擁有相當健全的病毒偵測追蹤系統。
奧密克戎毒株目前已成為南非的主流冠病毒株。11月進行基因排序的249起冠病病例中,有74%屬於奧密克戎病例。
新毒株的出現,讓南非的單日確診病例從11月上旬的平均大約260起,一路飆升至11月30日的超過4300起、12月1日的8600多起,以及12月2日(昨日)的1萬1500起。病例幾乎一天就翻倍,激增速度令人咋舌。
所幸到目前為止,南非和其他發現奧密克戎病例的國家公布的初步報告都顯示,這款變種毒株很可能只會引起輕症,例如:極度疲勞、肌肉酸痛、乾咳或喉嚨發癢等症狀。少數人有低燒,但無人喪失嗅覺或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