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搞差别对待,将新加坡上缴联邦的税率增加20%,调高到了60%。而其他州却不变,一碗水端不平。铁血硬汉李光耀自然更不爽,这不是双标吗。
随后,马来西亚联邦不遵守合并时定好的协议。协议规定,马来西亚政府对新加坡开放市场,新加坡给沙巴和砂拉越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就是不开放市场,甚至还对新加坡的商人搞歧视,穷亲戚,越是穷越是窝里斗。你不给我开放市场也别想让我掏钱,李光耀把1.5亿美元死死攥在手里,双方就这样耗著。
除了经济上的摩擦,政治上的分歧更加致命。
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幕后煽风点火搞事情。于是李光耀公开指责马来西亚政府搞“种族沙文主义”,企图让马来人在联邦内享受特殊待遇,当人上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说,我不听。9月第二次种族骚乱再次爆发,造成了200多人的死伤。
马来西亚联邦之所以不断搞事,一方面除了不爽新加坡的高度自治,想回收权力。另一方面,新加坡八成人口都是华人,合并之后马来半岛的华人比例进一步提升,他们担心人民行动党会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政党,控制整个马来西亚,把马来半岛变成华人的天下。
于是马来人的骚操作来了。
1965年8月9日,在新加坡未到场的情况下,马来西亚联邦国会举行投票,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同意把新加坡踢出联邦,不带你玩了。
1965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共和国。
但对李光耀来说,这并非荣光,在他一生中只哭过两次,一次是母亲去世,另一次就是新马分家。
肆
既然不带我玩,那就自己玩。我不光要光宗耀祖,还要光照整个新加坡。
等著后悔吧,马来西亚。
李光耀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说:“我未接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指导,我只对在现实中行得通的事情感兴趣”。
他关心的是人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工作赚钱。他不屑于开一些空头支票取悦大众,只是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强调保持现实、务实的头脑,不被理论束缚和限制。
新加坡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腹地,人口不足两百万的小岛,岛上民族多远,没有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所以这让李光耀的观念中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让李光耀的新加坡奉行实用主义。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有必要采用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但为了新加坡的强大和发展随时愿意牺牲一部分民主和自由,一切以实用为主,不整花里胡哨。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以英语政策为例,刚独立的新加坡,以讲粤语和闽南语的华人为主,境内的马来人和印度族人也有自己的母语。
李光耀为了吸引投资,发展经济,强行要求以英语教学,取消传统的华校。
这一政策遭到了多方批评,认为这样会失去勤劳、敬业、刻苦等华人传统价值观,丢失了华人文化。
李光耀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但他普及英语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他认为这一对新加坡的经济最实用,最合理的政策。
顶着巨大压力,实行这一政策,使得新加坡接受外国投资、教育、培训工人等方面获得极大优势,这对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到了80年代,新加坡经济富庶之后,政府重新推广讲华语运动,重塑华人文化和价值观,这不是政策的朝令夕改,而是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灵活变通。
除了文化教育外,在李光耀的主导下,新加坡设立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国际投资者的乐土,取悦国际资本成为新加坡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
全民英语就是对这一决策的政策性补充。
新加坡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经济的高度开放,政府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颁布严格的产权和契约保护,稳定的政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优惠税收,高质量劳动力等,使新加坡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方面长期名列前茅。
从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新加坡自然也失去了这个最大的资源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隔壁的印尼也处于敌对状态。
因此李光耀决定效法以色列,进行跨区域贸易,直接与欧洲和美国洽谈贸易投资。
这项策略无疑是正确的,时至今日,新加坡是美国在亚洲第一投资目的地,很多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设立在新加坡。
李光耀又向日本学习,开展生产力运动,提高新加坡工人的生产效率。改组产业工会,改善劳资关系。
正因为新加坡小,所以更好管理,李光耀从国外学习的管理经验可以迅速下达实施,这也是新加坡天然的优势。
伍
在城建方面,李光耀依旧是实用主义。他提出公共住房计划,让大部分新加坡人可以住进政府兴建的组屋,也就是居者有其房计划。
执掌项目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所有事务,买地、拆迁、规划设计,除了让承包商建造外,其他全权负责。
开发商无权定价,更没有炒房赚钱。
新加坡组屋
到了1990年,80%的新加坡人住上了政府建造的组屋,仅高于成本价的房价让每家每户可以自己买到房子,不必成为房奴。而实在贫穷的一部分人,政府几乎是免费地把他们安排在位置不好的组屋,这样就消灭了流浪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