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军方要公开拍卖剩余物资,这其中就有一大批臭烘烘的二手油漆。
吴清亮一眼相中了这些油漆,以极低的价格入手,通过自己的苦心钻研和学习,终于将这批油漆全部变废为宝,吴清亮将自己一手翻新的油漆起名为“鸽牌”。
1950年,朝鲜大战爆发了,因为战争,许多物资都变得十分匮乏,物价疯狂上涨,这时,吴清亮手里持有的二手油漆也变成了香饽饽。
那时,吴清亮从英国政府拍回来的油漆是两块钱一大桶,经过他的调配,可以生产出10小桶,每小桶能卖40元,两块钱拍卖回来的油漆,经过吴清亮的手,就变成了400元,整整翻了200倍。
果然时势造英雄,但若没有聪明的脑袋和勤劳的双手,即便有机会,也很难抓住。
战争过后,新加坡经济开始腾飞,吴清亮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因为一直做二手油漆翻新的工作,所以他一直被人叫做“臭漆王”。
但吴清亮并不满足于此,他始终认为,比起一直倒腾二手油漆,只有用更好的技术,生产出优质的油漆,做出真正的品牌,才能使一个企业真正扎根,才能有更多机会做大做强。
这一次,他同样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那时,日本排名第一的油漆公司——日本涂料公司,有意在新加坡开设工厂,拓展市场,吴清亮争取到了与他们合作的机会。
1962年,吴清亮与日本涂料公司合资创立了立时集团,吴清亮所在的吴南德集团占百分之60的股份,日本涂料公司持百分之40的股份。
与日本公司合作后,吴清亮正式开始拓展他的商业版图,他开始进行产品输出,进军东南亚市场,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开设分公司,公司规模急速扩张。
不忘本分,建立邦交
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吴清亮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中国。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许多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都回到国内做生意,吴清亮也看到了机会。
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建立邦交,吴清亮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激动,取建立邦交中“立邦”二字,成立品牌,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可事情却没有想像中的顺利,那时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大多百姓连油漆是什么都不知道,想让立邦油漆走入千家万户,更是难上加难。
在中国市场投入了不少钱,可都见不到水花,油漆卖不出去,赔得血本无归。
可吴清亮却不肯放弃,他始终相信中国的未来,坚信东方的巨龙只是暂时的沉睡,很快就会苏醒。
吴清亮心甘情愿在中国赔钱,卖掉了大部分的分公司,变卖其他产业,专注涂料行业,将其他公司的利润拿出来,借给集团,再向中国市场注入资金。
就这样,立邦中国前期靠着烧钱和其他公司的扶持,艰难地撑了下来。
为了让人们熟知立邦,并使立邦油漆走入千家万户,吴清亮决定开始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消费。
于是,吴清亮请人为立邦油漆定制了广告视频,与央视一套及地方电视台合作,将立邦油漆通过电视广告的方式,走进了人们心里,更走进千家万户。
广告效应先入为主,品牌理念深入人心,这一仗,奠定了立邦油漆在国内的地位。
在此之后,中国的经济也迅速腾飞,消费升级,油漆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打响品牌后的立邦油漆,销量一路飙升,成为了中国涂料产业的第一名。
从亏本到第一,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何来一路高歌猛进,做生意者,最讲究的便是格局。
成功进军中国市场后,吴清亮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数年来,他多次回到家乡广东省潮州市,为家乡捐钱修路,建校育人,累计捐赠物资3000多万余元。
为了使家乡人民能够摆脱贫困,吴清亮捐资建筑了发电厂、水厂、修建了环乡村道和桥梁四座,使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为纪念父亲,吴清亮耗资千万在家乡捐建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松昌中学”,为了纪念母亲,他先后在家乡大吴村口潮汕公路旁捐建了“秀英亭”、“秀英台”,供乡亲、路人观赏、休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吴清亮先生这一生的经历十分传奇,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油漆大王,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
只有抓住机会,不忘初心,才能越走越远。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