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10月13日)起,沒有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不可以到咖啡店和熟食中心堂食。
到冷氣商場也要「看情形」,如果為了到商場內診所、牙醫看醫生可以酌情通融。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我們有1.5%的人口是未接種疫苗的年長者,而他們卻占據了加護病房和死亡病例中的三分之二。
這個比率的確很驚人,政府苦口婆心用盡,還是有數目不小的老人家抗拒疫苗,出此下策,政府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部分老人家抗拒到底,守住不接種的防線,也有他們的苦衷。那些有長期疾病的人對疫苗還是不能放心,儘管當局再三確定,疫苗是安全的。
小販中心是聯合國欽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新加坡人來說,小販中心就是「人民的文化遺產」,不讓部分老人家在那裡堂食,情理上很難說得過去。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其特製的視頻中說要通過規勸、廣播和張貼海報等軟性手法提醒未接種者不能在咖啡店和小販中心堂食。
雖說如此,接下來,不愉快的零星事件很可能在不同地方發生。
牛車水大廈毗鄰的熟食中心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阻嚇食客、酒客、咖啡客群聚,也不失為一種軟硬兼施的辦法。
小販中心和咖啡店已不能再像以往一樣,顧客想在裡邊坐多久就坐多久,一杯咖啡喝一兩個小時的好日子,我們暫時可以忘記,顧客必須為別人著想,用過餐趕緊把位子騰出來。
「差異對待」是對接種者和未接種者的保護,最終目的是達到社會全體免疫,讓國家的經濟、社會早日康復,每個人都可以正常生活。
但是,被差異對待的感覺是被歧視,而不認為他們是在受保護。在西方社會,這群人早就走向街頭舉起憤怒的拳頭示威抗爭,維護他們拒絕疫苗的個人自由。
在本地,不滿被「歧視」的人最方便的泄憤途徑就是在網上吐槽。反對差異對待的人也不一定是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他們以為為受「歧視」者發聲是一種社會正義。
本地還存在一個反疫苗群體,他們近日甚至鼓動「同道中人」打衛生部的熱線電話,堵塞當局與人民之間熱線溝通。
衛生部熱線過熱打不通,在民間引起很大不滿。
反疫苗群體也許不是一個正式組織,但他們所作所為,與反社會行為無異。
根據9月國會的一份書面答覆,本地仍無法接種疫苗的12歲以下孩童有53萬人,占我國人口約9%。王乙康則說有1.5%人口是未接種疫苗的60歲及以上年長者。
從上個月的新聞報道我們得知,真正不適合接種冠病疫苗者,約有1000人左右。另有7,100人在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過敏反應,受邀接種科興或國藥。
既然我國目前有85%人口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就可以大略推算出,目前依然有4.5%人口,約25萬6500人(年齡在12歲至59歲之間)尚未接種疫苗,數目並不小。
冠病病毒幾乎確定在地球常駐,還要繁殖變異的後代,不接種疫苗的死硬派將來出國旅遊也要面對種種花樣的「差異對待」。
人類已分成「有接種」和「沒接種」的兩類人,這種身份差異,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將長久存在。
所謂 「差異對待」,抗拒接種疫苗的人躲得一時躲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