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疫情階段五天後結束
防疫條例該松該緊?
實行一個月的穩定疫情階段將在來臨星期天(24日)結束,鑒於新增冠病確診病例不斷攀升,受訪傳染病專家認為,只有當重症病患的現有人數減半,而每日新增病例介於1000至2000個,才能考慮鬆綁防疫條例。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9月27日起實行一個月的穩定疫情階段,其收緊安全管理措施對病毒傳播的減少起不了作用,所以防疫措施應該鬆綁。
穩定疫情階段收緊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把社交聚會與堂食人數上限從五人減至兩人,居家辦公也再度成為默認模式。
昨天本地新增冠病確診病例飆升至近4000起。6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年長患者過去幾天增至每天逾百人,加護病房病患也繼續攀升,使醫院承受巨大壓力。衛生部強烈籲請公眾,尤其是年長者減少社交活動。
傳染病專家梁浩楠醫生認為,現有重症病患(即入住加護病房或需輸氧)的人數減半,才能放寬防疫條例。
截至昨天中午,本地新增3994起冠病病例,是至今最高單日確診人數,當中3480起是社區病例,501起來自客工宿舍,13起由境外輸入。目前有1738人住院,其中338人需要輸氧,71人在加護病房。
梁浩楠指出,只有當每日新增病例介於1000至2000起,才可以放寬最多兩人一組堂食的限制,「但即使是這樣,堂食也只能限制在已接種者。」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教授則認為,防疫措施應該鬆綁。
淡馬亞指出,穩定疫情階段收緊安全管理措施,對病毒傳播的減少並沒起什麼影響,病例反而增加了,「除了導致手術延誤,防疫限制也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針對6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年長患者過去幾天增至每天逾百人,加護病房病患也繼續攀升,淡馬亞表示不擔憂,因為新加坡是富裕國家,一旦有需要,將有許多資源可以調動。
他指出,入住加護病房和需要輸氧的人增加,顯示收緊的防疫措施對病毒傳播起不了作用。
「我因此認為,防疫和安全措施應鬆綁,措施應專注在保護脆弱群體,而鼓勵年長者接種的工作也應進一步加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說,現有重症病患的增加顯然給醫療體系和醫護人員重大壓力,「重症病患當中以未接種者居多,也因為這樣,他們占據更需要床位者的床位。」
現在每日新增病例曲線還在攀升,他不確定有多少公眾可以接受防疫措施在這個時候鬆綁,不過,一旦病例呈下跌趨勢,相信人們對鬆綁會感到比較自在。到時,人口將有更多的免疫力,能對抗因鬆綁而增加的傳播率。
「雖然我懷疑可能會再面對多一波的疫情,才會鬆綁。只有儘快讓那些占據加護病房的未接種者接種,並全面推出追加劑,那麼才能越快鬆綁。」
未接種者應減少外出
另外,過去一周,當局觀察到外出活動的民眾有上升,包括商場訪客人數增加、烏節路一帶人群擴大,公交乘客量也略增。
梁浩楠說,如果未接種,或家裡有人未接種,或有老人未完成接種,就不該外出,避免把病毒帶回家,因為可能導致他人死亡。
「如果年輕、健康且完成接種,一般待在家裡或在家辦公,就不必擔心太多。」
古阿烈說,要在渴望儘快恢復正常生活,同時讓醫院繼續正常運作之間取得平衡有點棘手。
他指出,不像今年初確診病例宗數較少,一般人因為防疫措施沒較快鬆綁而感到氣惱,這次我們的醫療體系確實面對真正壓力,「所以即使我們要回到正常生活,我們可能要再忍耐長一點的時間。」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