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廚師林恬耀在今年的《台灣米其林指南》揭曉儀式上獲得米其林三星。(視頻截圖)
他曾經看不起父親的小販美食
《新加坡米其林指南》自2016年推出以來,獲得「米其林三星」最高殊榮的餐館每年最多只有三家,而且都是歐洲料理。
難道新加坡美食沒資格獲得三星嗎?
《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普勒內克(Gwendal Poullennec)在上個月給出了答案:
「全世界最好的新加坡美食在台灣。」
今年8月31日揭曉的《台灣米其林指南》米其林三星餐館名單上,罕見地出現一個新加坡人的名字:
JL Studio創辦人兼主廚——林恬耀(Jimmy Lim)。
這是全世界首次有新加坡料理榮獲米其林三星。
沒雞沒飯的雞飯
新加坡的麥士威小販中心有「天天海南雞飯」,林恬耀不甘示弱,自創了20個版本的「恬恬海南雞飯」。
只不過,它跟新加坡人熟悉的雞飯長得不太一樣:
恬恬海南雞飯(餡餅版)。(JL Studio)蟻粉別誤會,那一碗生米只是裝飾,真正的菜肴在那一小片紙上:
圓圓的酥皮餡餅,包著雞心和雞肝;上面鋪著雞腿肉卷、蔥絲和薑蓉。
「最新版本」甚至連雞肉都沒有:
恬恬海南雞飯(無雞肉版)。(JL Studio)下面是一塊石斑魚,上面放著一片片蘆筍和蒟蒻,口感類似雞肉和雞皮。醬汁是雞粥熬煮而成的米漿。
林恬耀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笑說:
「聞起來是一樣的,只要你閉上眼品嘗,它就是雞飯。」
海南雞飯對林恬耀別具意義,那是他父親在2006年逝世前,教他烹煮的最後一道菜。
永遠無法超越父親的一道菜
現年41歲的林恬耀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裕廊男孩」,他的父母在達曼裕廊的小販中心經營煮炒攤。
身為家中獨子,林恬耀放學後經常去攤位幫忙。一開始只是招呼食客,後來拿起鍋鏟學煮菜肴,美食的種子就這樣在他身上悄悄發芽。
不過,林恬耀坦言小時候曾經看不起父親的小販美食,覺得「新加坡小吃很low(低檔)」,長大後才懊惱當初沒認真跟父親學廚藝。
即使如今已晉升米其林三星名廚,仍有一道菜是他過不了的難關,那就是父親的拿手好菜——砂鍋咖喱魚頭。
「我是這道菜養大的,直到現在都感覺無法超越爸爸的味道。如果我有讓時光倒流的超能力,我想再跟父親一起下廚。」
林恬耀(右)童年時期與父親的合照。(林恬耀臉書)從體壇轉戰廚界
林恬耀在亞洲廚界是出了名的「高人一等」。
這裡指的不是米其林三星,而是他186公分的魁梧身材。
林恬耀少年時期曾是新加坡國家少年籃球隊的國手。一心想朝體壇發展的他,卻因一次膝蓋嚴重受傷,揮別了運動生涯。
復健期間,他決定轉戰廚界,立志成為米其林名廚。
從新加坡酒店協會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SHATEC)畢業後,林恬耀獨自飛往美國和丹麥,向米其林名廚拜師學藝。
對他而言,最大的收穫不是精進廚藝,而是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手臂上的刺青「Perseverance」(毅力)時刻提醒著他,要以同樣的堅持和魄力繼續衝刺。
林恬耀手臂上的刺青「Perseverance」是對自己的提醒。(JL Studio)開業三周前菜單急轉彎
2017年,林恬耀終於有機會在中國台灣自己開餐館,但他卻在開業前的三個星期,做了個大膽的決定:
捨棄自己擅長的歐洲料理,轉攻新加坡菜。
林恬耀2017年在台中開了自己的餐館JL Studio。(JL Studio)林恬耀憶述,當時他看著已經擬好的「現代歐洲料理」菜單,突然覺得菜單「好像少了什麼,沒有靈魂」。
「我畢竟不是在歐洲長大,即使我可以把歐洲料理的味道和技巧揣摩得非常相近,卻始終少了一份發自內心的熟悉感。」
林恬耀決定不再模仿別人,真誠地做回自己,複製記憶中的獅城風味。
他直言,從商業角度來看,在台灣做新加坡料理,或許不是最實際或最有經濟效益的選擇,但正因為做的人很少,所以更應該推廣。
剛才看了各種「非一般」雞飯,現在就來考考蟻粉:這是什麼飯?
(JL Studio)答案是:椰漿飯。
原來這個「盆栽上的風箏」是根據林恬耀的童年回憶設計的。小時候爺爺常帶他去放風箏,而爺爺最喜歡的小販美食就是椰漿飯。
沒猜中嗎?再給一次機會,猜猜這是什麼甜品:
(JL Studio)答案是:豆爽(Tau Suan)。
是不是「食不可貌相」?難怪《台灣米其林指南》給出了這樣的評語:
「他的菜單向新加坡飲食文化致敬,菜色味道精巧,細緻平衡,極富層次而帶驚喜,巧妙地重新演繹新加坡經典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