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上,新加坡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无论是两三百年前或是近三四十年的华族新移民,是或非新加坡国籍华族,祖辈和故乡都源自中国,血浓于水,其语言、价值观和生活习俗,都是积累数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的分支,流淌著华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继承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基因。只因为在赤道边缘长期曝露在欧美雨水、日光和韩风的结果,部分遗传基因产生突变,思想行为自然也有所变异。然而,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与多模态信息源的迅速更替,新加坡华族的文化风向显然已开始转变,岛国的语言文化生态又进入了另一轮演化的过程。以下让我们从中国的崛起、新移民的涌入、华语文社媒的盛行和华文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等方面加以论述。
百年积弱国力弱
历史是一面望后镜,不往后看难以向前进。两百多年前的晚清羸弱不堪,神州大地动荡不安,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虎视眈眈,接着就是趁虚而入,大举进犯。古老封闭的城墙在坚船利炮咆哮中应声倒塌,鸦片战争掀开了近代中国最惨痛的屈辱史,原本稳如泰山的千年古国文化根基,在惊涛骇浪声中显得踉踉跄跄。1911年的辛亥革命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借机点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又给百废待兴的中国毁灭式沉重的打击。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从废墟里站了起来。1978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框架,让中国从此踏上现代化征程。然而,百年积弱所蒙受的极大精神屈辱和难以估量的物质损失,让很多华族失去了民族自尊与信心,东方的月亮不但不圆,还残缺不全。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不断有人唱衰“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中国,在接下来的七八十年内都难成气候,甚至于说中国可能从此衰败沦落,一蹶不振。欲振乏力的中华语言文化在世人(包括部分中国人和新加坡人)眼中,自然就没有什么文化与经济价值可言了。
中国崛起华文起
而今奋发图强的中国,不但已崛起成为有底气有勇气与美国抗衡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壮大的国势也大大提升了中华语言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华文化储备了千年的软文化能量,也随着无远弗届的网络神经线在全球爆发,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这对长期处于搁浅在南洋沙滩上的新加坡华族文化小舟,无疑是枯木逢春、水涨船高的助力。随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新移民的陆续涌入,特别是学有专长人才的空降,新加坡社会以英语为主的语言风向,已经在线上线下更大的社交层面上,产生显著的变化。十多年前南洋理工大学曾因为校园里讲华语的现象太普遍引起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早期,一般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英语能力弱,要融入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委实不易,所以多选择与华文相关的行业,例如教育水平高的可选择当华文老师。近十多年来,中国新移民的英语都普遍提高了好几级,有一些还是学习英语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很多新加坡人还高。但即便如此,虽然有些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日常说华语时,会经意或不经意地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或句式,有时还会冒出一些很传神的本地方言词语。这是语言学界归类为“入乡随俗”的语言现象,无可厚非。绝大多数中国新移民的家庭用语,还是完好地保留了规范的华语和传统价值观,这正呼应了郭教授“保留文化之根”的期许。
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也见证了华语文随着中国营运的跨国电商,通过全球互联网如爬藤般翻墙延伸到家家户户的电脑萤光屏以及手机的屏幕上。若是看不懂华文说明,就无法抢先购得又便宜又好的中国物品,已成了网民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各类以华文华语为本位的社交媒体,例如最近因美国听证会而声名大噪的抖音,还有越来越红的小红书等。很多大受欢迎的外籍网红和明星歌手,虽然来不及学习华语,但无论如何都会想方设法亡羊补牢,例如特别在节目中打上了斗大的华文字幕,确保吸引和留住不谙外语的华语观众(客户)。
前些时候,我教过的一些新加坡电脑系高材生透露,大学毕业后到来新加坡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与营运总部的中国科技大企业求职,面试时以英语沟通轻松过关,但一开始上班时却发现与中国总部的沟通,需要有一定的华语文能力,否则难以胜任愉快,还有些似懂非懂的华文文件档案要处理,结局是只好知难而退,忍痛失去了一份高薪金待遇的工作。教育界也敏锐地察觉到各界对华语文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几乎所有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都纷纷开办中华语言文化课程,有些甚至将之列为必修科,足见其对华语文的重视程度。看来掌握英语文好处多,没学好华语文坏处也不少!眼前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明确地告示世人,从殖民地时期至今,西方铺天盖地的影响力仍在,但新加坡华族的语言生态、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正在随着华语文经济价值的后市看起,经历一场任谁也拦不住的大举东迁趋势。
人工智能中华能
2022年11月,OpenAI公司的ChatGPT横空出世,令世人震惊于人工智能发展之神速,也加速催生了人工智能革命时代的降临。人工智能的能力,从之前的“感应”提升到如今的“感知”,接下来提升的层次将会是超级人工智能,有意识、有感情的“感怀”。
这一回华语文不像之前面对网络革命时,一开跑就远远地被遗弃在后头,费了好大的劲儿和好长的时间,才气吁吁地追上来。当前中国科技的进展已不可同日而语,太空站、无人机和自动驾驶的先进暂且不谈,自2020年后,语言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和多模态等各技术分支上都直追美国,涌现了如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华为的盘古、百度的文心一言等,一批具规模的预练大模型,形成了全球华文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从现阶段华文人工智能进展的势头判断,以中华语文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内容的超级语言大模型的面世,在全球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努力下,指日可待。2024年2月4日,新加坡作家协会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与领飞科技公司、人工智能语言教育协会,签署了建构新华作家作品大模型的合作协议,让新加坡华文文学搭上了飞速向前的人工智能高铁。
除了当下让很多人见识后都啧啧称奇,能迅速生成华文文稿和中华琴棋书画作品的能耐外,华文人工智能已能进一步通过扫描辨识,精准地阅读与理解华文内容,甚至于审阅与批改作文,纠正错字、改正语法错误,还能建议如何提高文本质量,然后再打分和写评语等,几乎无所不能。实验证实其精准度很多时候都超越人类语文考官。
有些人在惊叹之余,就下了语言文字水平和艺术创作力越来越不重要的结论。既然人工智能都能在瞬间按照要求撰写文章,甚至于是产生惊人惊艳的诗词曲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心磨炼文笔?既然人工智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数万字的外文翻译,那我们还有需要煞费苦心学习外语吗?既然人工智能可按照提示,在几秒钟内绘出10幅我们心目中的画像,那我们还要耗时费力学画画吗?
表面上看来,以上的质问都似乎言之有理,但是只要往深一层想,很快就发现纯属似是而非的草率推断。过去人工智能在运作前,必定需要专业程序员编写代码,当下只需以人类的自然语言提供提示语即可。试问若是认知不足,学识匮乏,语言水平低,书写能力弱,如何写出精准细致的提示语,要求人工智能书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文稿?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翻译的外语是否有误?又如何让人工智能快速生成理想的绘画作品?人工智能科学界承认,在可预见的未来,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无法拥有人类修炼千年的艺术灵性,再先进的科技仍然无法酝酿繁衍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无论是亲自撰写,还是靠人工智能的辅助,要在作品里展现可贵人文精神,最终还是得靠人文素养的底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