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真正在新华语言生态湖里掀起波澜,产生重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但说得一口流利标准且感情丰富的华语,还听得懂人类的自然语言,几乎可以与我们以英语和华语,甚至于其他欧洲语言和某些中国方言,无障碍地对话沟通。关键是这不只是量变,还上升到质变的层次。这不但为华语文的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维度的语境空间,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了学习华语文的兴趣,也提升了华语文在国际上和新加坡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华语文成为与英语并驾齐驱的国际通用语,已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了。
千载难逢今日逢
郭教授专文的总结精辟独到,他说:
新加坡华族文化先天存在的“双重性格”,兼有源自原乡华族文化的共性,以及作为“新土”的新加坡文化的特性,也是新加坡华族文化宝贵的资产。出现于“新土”的文化创新,也已成为文化中华的一部分,可以丰富其文化内涵。
对郭教授的高见我深表赞同。如果学贯中西又在东南亚蕉风椰雨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华族精英,能在继承中华文明坚实的基础上添加南洋色彩,去芜存菁之余西学中用,适度地引入西方之长,补东方之短,以聚集资源提炼适用于岛国的中华语言文化精华。接着探讨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保留、传承与弘扬本地华族文化,例如把新加坡华族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关键讯息,有序地输入语言大模型,逐步汇聚成展现新加坡华族文化特色的大数据库。在维护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全人类各大文明进行高效互动,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全球更多人认识、肯定与赞赏我们宝贵的资产。这必将是新加坡华族可以光荣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划时代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