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组屋转售市场呈现“增速放缓”与“高端交易激增”的双重态势。
建屋发展局(HDB)预估数据显示,这一季组屋转售价环比增长1.5%,为过去五个季度的最低涨幅,交易量也同比下降7.7%至6392宗。
然而,百万组屋交易量却逆势刷新纪录,占整体交易的5%以上,最高成交价达113.4万新元。
这种分化现象的背后,既有新组屋供应增加带来的竞争,也反映了市场对稀缺资源的追逐。
转售市场增速放缓 供需平衡下的新常态
价格涨幅收窄的三大因素
01 新组屋供应冲击
2025年2月,HDB推出1万余个预购和剩余组屋单位,创下历史最大规模销售活动,直接分流了转售市场需求。
02 置换成本高企
组屋业主升级至私宅需支付额外税费,促使更多人选择保留现有房产,导致转售供应减少。
03 利率与政策影响
抵押贷款利率下降虽提振购房信心,但降温措施如贷款与估值比率(LTV)收紧,限制了部分买家的预算。
交易量下滑的长期趋势
截至2025年3月,达到最低居住年限(MOP)的组屋数量降至6974间,为11年来最低水平,进一步压缩了转售市场的供应基础。
与此同时,2025年预计推出的5.4万个预购组屋单位将持续吸收需求,转售交易增长空间有限。
百万组屋交易 稀缺性与地段价值的博弈
数据背后的市场逻辑
第一季度334宗百万交易中,90%位于成熟区,如女皇镇、加冷黄埔等核心地段。
这类单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户型优势
公寓式组屋因停建多年(1995年后不再新建)成为稀缺资源,成交均价达88.5万新元。
地理位置
紧邻地铁站、商业中心和优质学区的单位溢价显著,例如武吉美拉四房式组屋中位价达71万新元,远超非成熟区同类产品。
需求分层的深化
高收入家庭和私宅“降级者”成为百万交易主力。
这类买家受限于私宅价格(2025年私宅中位价为154万新元)和预购组屋收入上限(1.4万新元/月),转而选择转售市场的优质资产。
户型与区域 市场分化的微观表现
小户型领涨,大户型趋稳
三房式单位同比涨幅达10%,中位价44万新元,主因是年轻家庭和单身人士需求增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